首页 / 

走进工业"地标"武钢一号高炉

发表时间:2022-12-16 09:57
分享到:

   

  ■郑大海

  在长江之滨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厂区,一栋铁红色建筑在一排以蓝灰色为主调的炼铁高炉中格外显眼,这就是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的一号高炉,推动中国钢铁走进火红年代。

  高炉"试炼"

  1955年武钢开工建设,"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长江的万里波涛见证了新中国钢铁长子的崛起。一号高炉于1957年7月1日动工兴建,十八省市二百多家工厂倾力支援,武钢建设者们日夜奋战,历时十四个月零十二天,比原计划提前十八天投产。一号高炉是武钢投产的第一座高炉,初建容积1386,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现代化、年产75万吨的大高炉,一天可以出生铁两千吨以上,当时无论在规模上、技术上都是世界一流的,比当时号称"西欧最大高炉"的英国威尔思公司四号高炉日均产量还高500吨。

  1958年9月13日,毛主席亲临现场,观看高炉出第一炉铁水。武钢一号高炉建成投产,标志着新中国的钢铁长子武钢诞生。《人民日报》1958年9月14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贺武钢出铁》。

  精神"锤炼"

  "武钢第一炉铁水是劳模李凤恩带领第一代创业者生产出来的。"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宣传文化室主任余明程介绍说。

  1958年武钢建设指挥部提出向"十一"国庆节投产献礼目标,英国《泰晤士报》预言这是"天方夜谭",可是李凤恩和工友们不信邪,非要炼出新中国自己高炉生产的铁水,为中国工人争口气。

  党和国家的重托、家人的支持,激励着李凤恩全身心地带领工友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创下了在三个半小时内装1500根枕木的纪录,为武钢提前生产出第一炉铁水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心里装着企业、装着工作、装着责任、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这是对国家、对企业的忠诚表达,更是火红时代的精神写照。

  "艰苦奋斗"精神赋予了一号高炉历久弥新、屡创奇迹的基因。全国劳模李凤恩"陪炉吃、伴炉睡"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全国劳模刘自力提出"办法总比困难多",将这种精神继承

  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创新"精炼"

  早在1972年,武钢依托一号高炉研究并采用高镁渣冶炼技术。2001年,一号高炉在国内率先采用了铜冷却壁、砖壁合一的薄炉衬技术,全国首创在大型高炉只配备三座内燃式热风炉的先例,采用联合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富氧、加湿鼓风的技术创新等等。

  2014年,炉龄14年、处于特护期的一号高炉,全年累计产铁166.7687万吨,高炉单位容积产铁量突破1万吨大关,一举跨全国长寿高炉行列,成为全国同行业同类型高炉炉役后期特护阶段安全生产、低耗长寿的典范。

  2019年10月14日,伴随着最后一炉铁水成功出炉,武钢一号高炉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光荣退役。

  自1958年投产以来,一号高炉累计生产生铁5426万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功勋高炉"、"武钢之根",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地标性"建筑。2021年11月30日人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

  文化"融炼"

  2021年,武钢推进厂区景观提升综合整治,将一号高炉工业遗址作为重点项目,按照"修旧如旧、传承历史"原则,8000万元对一号高炉周边区域和高炉本体进行改造,按照4A景区核心景点的策划方案,打造一号高炉工业遗址公园,展现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探索打造城、企、人和谐共存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余明程介绍,目前遗址公园和本体外观已经完工,可以看到直冲云霄的炉身及钢架,感受紧邻的厂区铁路运输和周围仍在冶炼钢铁的生产氛围。

  走进高炉内部,看到展陈分为上下两层,一楼集中展现一号高炉的光辉历史,重点展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武钢的殷切关怀。二楼最大程度的保留还原高炉出铁的情境,并将毛主席亲临一号高炉的炉台原址复原,沉浸式体验"红钢永红,青山长青"。

  伫立在工业遗址公园,远眺这座巍峨耸立六十余年的高炉,身旁呼啸而过的是全国最大规模的5G企业内网智慧平台自动运输铁水的火车,感受到武钢一号高炉从钢铁摇篮到钢铁荣耀守望者的华丽蜕变。

  老一辈建设者的艰苦创业和新时代武钢人的拼搏奋进,铸造就了这座光荣炉、冠军炉、长寿炉,体现了中国工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展现了中国工人钢铁报国的情怀。所以,武钢一号高炉不仅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地标性"建筑,更是中国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座精神丰碑。(来源:中国工业报)

  

编辑:李芊诺

责编:张永杰

审核:陈雪辉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