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广西北海市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体要求,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着力稳工业保运行、抓项目扩投资,不断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1-10月北海市规上工业产值总量排广西第三位,增速排广西第三位,工业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工业经济发展稳步提升。1-10月北海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991.0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排广西第三位),其中10月当月全市完成产值210.7亿元,同比增长22.4%(增速排广西第一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9.4%(增速排名广西第四位)。成本费用调查工作谋划得当、效果明显,当年工业增加值率从21.9%提升至30.4%,工业增加值总量从2022年5月起超越南宁,跃居广西第二位。1-10月北海市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32.25亿元,同比增长29.86%,两年平均增速48.64%,排名广西第一位。1-10月新增入统工业企业37家(同比增长167%),贡献产值85.5亿元,拉动北海市规上企业产值增长4.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27.2%。预计全年上规入统企业50家。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快、质量高、后劲足的特点。
主导产业集群加快构建。近年来,北海市围绕绿色化工、电子信息、光伏装备制造、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高端造纸、能源六大主导产业,不断强链延链补链,壮大产业集群,全球最大的智能电视机、高端造纸、光伏装备制造三大产品生产基地呼之欲出。惠科智能电视机模组项目19条生产线安装并投产,邦定项目20条生产线全部达产;太阳纸业投产,玖龙纸业(北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2023年高端造纸行业将形成140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的规模;积极谋划布局光伏产业,短短两年时间,已汇聚了信义、新福兴、长利、南玻、德金、德力、东方希望、一道新能源、上海原乐、唐山海泰、皇氏阳光等20多家光伏玻璃、光伏组件、光伏发电等多家企业,打通了“石英砂—玻璃—电池片—组件”全产业链,光伏装备制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国内光伏装备制造新高地。
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突破。坚持“项目为王”,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产业集聚转型的着力点,开展由北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重大项目落地攻坚行动。创新建立了工业项目联评联审制度,编制工业项目“七环相扣”并联审批流程图,全力保障重大工业项目用地、用林、用能等要素保障,为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南玻、德力、德金、东方希望、华电、LNG三期等一批百亿项目开工,新福兴玻璃生产线、广西圣民制药项目、太阳纸业化机浆生产线项目、北海炼化8万吨/年硫磺回收等一批项目竣工,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目前北海市“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共41项,“双百”项目14项,“双新”项目27项,总投资1959.7亿元,预计达产产值3625亿元。
园区建设不断完善升级。一是园区承载力不断提升,铁山港(临海)工业区2021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广西体量第二的园区,并在2021年广西重点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获第一名。铁山东港产业园规上工业产值实现零突破,2022年1-10月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3.67亿元。二是园区专项债支出质量高。用足用好园区专项债,推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022年14个项目获得27.89亿元专项债支持,推动园区产业配套服务类项目1-10月完成投资36.76亿元,同比增长227.27%。截至10月31日,北海市支出进度达98.69%,在广西名列前茅。
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提升。一是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印发实施《北海市工业节能降耗实施方案(2021-2023)年》,积极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和绿色发展,2022年1-10月累计能耗396.94万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5%,以仅2.7%的能耗增速支撑了19.1%的工业产值增速。北海市5个项目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绿色发展示范项目资金扶持,2家企业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工厂,北海经开区成功创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园区,工业绿色发展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二是企业创新发展成效显著。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2022年新增3家自治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5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目前北海市共有27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比例分别排广西第二和第三。积极培育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022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认定智能工厂2家,智能车间3家,广西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新增2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北海市工信局)
编辑:李芊诺
责编:马永和
审核:陈雪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