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余娜
9月27日7时50分,随着试验十六号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首次迎来了11小时发射3星、3天发射4星、1个月发射7星的历史性跨越。继2021年年发射卫星总量突破双位数后,八院卫星领域再次实现了新突破。从试验十五号卫星升空,到遥感三十六号C星发射,再到试验十六号A、B星入轨,3天将4颗卫星送入轨道,并且在11小时内发射了3颗卫星。
9月27日7时50分,试验十六号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颜鹏飞 摄影)
整星运输进场比例大幅提升
牵引全领域、全过程流程优化,型号研制能力全面跃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509所(以下简称“509所”)聚焦卫星研制抓总能力提升,紧扣研制全流程,识别优化要素、策划优化项目、制定优化方案,重点开展了卫星运输、真空热试验、发射场总装测试等方面的流程优化。通过科学论证和持续推动,采用整星运输进场的比例大幅提升,真空热试验项目和周期大大减少,发射场技术区加电时间平均缩短40%,发射场有效工作时间平均缩短5天以上,流程优化效能逐步凸显,有效支撑了多型号并行高效研制。
构建精益化、低成本研制体系,多措并举提升研制效益。509所瞄准领域未来发展,不断总结固化批量化卫星研制经验,围绕整星设计、产保、试验、测试等全要素、全流程,初步形成了以低成本、精益化为导向的小批量卫星研制规范体系,在大幅缩短研制周期的同时,压缩研制成本40%以上。深入开展产品工程,在型号研制初期,强化去型号化产品选用力度,引导型号从订制式创新向基于产品选用的集成式创新转变。型号研制过程中加强产品生产过程的统一管控,创新产品与型号 “双轮驱动”实施内涵,将组批投产和专业产保相结合,按产品类型设置平台产品对口计划管理人员和专业产保人员,从设计源头降低产品研制成本,同时促进配套单位产品齐套能力提升,在支撑高密度研制和发射的同时,大大提升研制效益。
提前部署、“平”“疫”兼顾,远程测试助力高效研制。结合专业化测试工作推进,全面谋划部署远程测试系统,509所于2021年完成了远程测试间建设,实现总体设计场所和测试现场前后方音频、视频互通,设计师可远程支持厂房测试。2022年3月疫情以来,远程测试间充分发挥效能,10余个型号先后通过远程测试间开展整星电测试,保证了型号按时出厂发射,远程测试模式得到充分地验证和广泛推广,借助远程测试系统,疫情期间完成了八院首次远程飞控任务。
上海、西昌、西安同步研制发射
加强管理、“双向统筹”,持续提升管理力度支持高强度研制。509所全面提升组织保进度、抓短线力度,坚持计划先行,对全领域计划进行二次统筹,削峰填谷、均衡产能,紧盯瓶颈、重点保障,牵引配套单位产品研制有序开展、试验资源平衡使用,并定期组织开展单机投产、验收、测试,多方协调,动态调整,确保资源高效利用;结合领域规划,滚动预示三年产品交付需求,促进产品配套单位组批投产、统筹验收、序时交付,单机产品按期交付率提升10%以上。
精准配置、科学建设,不断夯实基础能力匹配高密度发射。509所全面、精准对接各型号测试需求,提前识别测试设备使用峰值,通过按月提前预示、按周动态调配,提升设备流转效率;通过“汇专用、建通用”的建设原则,实现专用设备通用化,扩大统筹范围;通过“租、改、投”等多种手段,实现全年25套设备高效保障80余颗星在上海、酒泉、太原、西昌4地并行研制、发射,并且同时在西安、北京、厦门等多地进行大系统对接试验的需求。
促进融合,强化兼岗,持续提升总体能力助力高质量发展。通过持续完善型号队伍岗位胜任力模型,根据型号研制特点差异化配置型号队伍,打破传统一支队伍负责一个型号的模式,构建专业团队专项负责全所各型号某个专业任务的队伍组织模式,实现不同型号队伍之间人员交叉复用,促进专业领域融合,提高人均兼岗率。通过人员合理布局,型号研制队伍可实现在上海、西昌、西安三地同步开展研制、发射、在轨试验任务。
各项研制风险提前得到释放
精准开展外包产品控制,打造总体技术货架。509所完善形成了自上而下逐级传递产保要求、自下而上逐级反馈产保信息和数据包的“V”字型产品外包管控模式。通过细化产保要求、确保传递到位、精准管控过程、严格产品验收确保外包产品质量。同时,统筹各型号需求,统一研制准则,基于卫星通用平台,围绕卫星入轨后的初态设计、能源安全等方面打造总体技术货架,各型号将标准应用融入型号技术文件,纳入型号技术评审范围,提高了各型号设计的横向一致性。
系统开展风险识别和控制工作,提前释放研制风险。型号队伍系统运用FMEA、关键特性识别和“四不到四到”等方法,全面辨识影响型号成败的技术、管理、操作等风险,从设计、工艺、生产、试验、验收等九方面制定具体、针对性措施纳入产保要求,保证了控制措施有效并落实到位,确保各项研制风险提前得到释放。
实施型号研制全流程质量确认制,确保质量把关有效。依据型号任务特点,509所还优化了现有评审形式、流程,通过结构化数据、表格化确认等形式,明确各阶段的质量确认要求,强化质量管理从事后管理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转变,形成了一套覆盖产品外包控制、整星AIT、出厂到发射试验的型号全过程确认要求和确认表格,推进以用于事后见证为主的文档性数据包向用于事中确认为主的结构化数据包转变。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