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9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有关情况。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更好保障了人民受教育机会,有效缓解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教育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教育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学科人才是基础研究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20年起,教育部启动实施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选拔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三年来已经招收1.8万余人。”怀进鹏表示。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有组织的科研攻关
怀进鹏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整个教育领域对科技的布局和结构来看,教育部一直贯彻落实推动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一是基本上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这十年来,教育部组织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主动布局,在前沿科学中心以及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科研平台系统布局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目前这样的平台有1500多个。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高校集聚了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到33.4万人年,增加幅度近60%。特别是中国的科技人员、高校的科研队伍,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牵头发起了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深时数字地球”。
二是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十年来,教育部组织高校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高校获得了十年来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这是基础研究的标志;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并获得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神舟飞天、北斗组网、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中,高校助力突破很多项“卡脖子”问题,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方面作出了贡献。同时,高校还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积极支持抗疫、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科技冬奥,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报国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
三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十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科技体制创新机制,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赋予高校科研管理更大的自主权,持续深化科技评价改革,以创新质量、能力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在高校逐步树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涌现出一批“大先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获得全部国家自然科学奖的67%、国家技术发明奖的72%,连续三年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制成功“九章”量子计算机,自主研发我国第一套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天鲸号”、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抗体药物,在这些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怀进鹏表示,下一步,教育部会持续推进高校在高层次、高质量自由探索的同时,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建设国家科技平台,推进国家科技进一步发展。
瞄准未来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实现了由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累计培育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21产教融合型城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近年来,教育部持续加强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建设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人才高地提供关键支撑,主要是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想国家发展之所想,着力强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提高国家的“元实力”。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18年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协等六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在77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和基础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了1万余名的优秀学子,一批极具科研潜力、表现出色的“科学新星”陆续涌现。2022年2月份中央深改委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目前正在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加强一流核心课程、一流核心教材、一流核心师资团队、一流核心实践项目四大核心要素建设,在“五大机制”方面做好关键改革,就是在拔尖学生超常规选拔机制、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长周期评价机制和稳定支持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政策部署,目标就是要源源不断地培养一批能担大任、能挑大梁的未来杰出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二是急国家之所以急,着力强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2017年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三部门联合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瞄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及时增设了碳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本科专业71个,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1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会同行业部门布局建设50所现代产业学院、33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1所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累计支持1100多所高校和800多个企业实施产教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支撑了第一制造大国的建设发展。
三是应国家发展之所需,着力强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国家“锐实力”。在12所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瞄准未来10-15年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技术原创性人才。(孟凡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