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原主席、全国工商联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张晓刚认为,中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追求是:通过高质量发展转型,真正培养出一批全球公认的能够站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顶端的世界一流企业。9月6日,2022 (第四届)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暨2022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北京专场召开。张晓刚表示,国力之争主要是市场之争,市场之争主要是企业之争,企业之争主要是技术之争,技术之争最终归结于标准之争。中国钢铁工业应着力提高科学实验的验证能力,应通过数字化的发展和应用来解决数据互认、标准互认的问题。中国钢铁企业应将自身商业战略与标准化战略有机结合,着力解决好创新问题、人才问题和理念问题,走出独具企业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标准是质量的技术基础,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回眸中国钢铁业发展,“不变”与“变”值得关注,变的是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企业效益等不断优化提升,不变的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稳固地位。随着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开展标准创新活动必须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企业一定要增强参与制定标准、占据竞争制高点的意识。但是,企业品牌价值的背后实际上是品质、是质量、是更高标准,一流企业要用标准助力创造。鞍山发蓝股份公司总经理、全国工商联冶金商会副会长、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王恩栋认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优化标准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
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副董事长高一平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成为推动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进入新发展阶段,民营企业必须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新发展动力,提升标准化能力。第一,坚持以钢为基,推动标准实践。应以标准创新助推民营钢铁企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中国钢铁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第二,齐心协力,共创民营钢铁标准创新。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应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统筹推进,持续优化标准体系的管理,积极引导先进团体标准的制定。
“随着时代发展,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民营钢铁企业应把开展标准化工作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在提升和改善企业整体绩效基础上,不断强化正确标准化管理理念,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加快标准升级迭代和转化应用,更好引领民营钢铁经济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高一平表示。
企业发展必须有强烈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尤其是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实现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补短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不让别人“卡脖子”,先得自己“挺腰板”。王恩栋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企业发展必须有强烈的技术创新意识,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才能积极有效地组织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研发队伍及最多发明专利授权量,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均突破20万家,创新家底丰厚,汇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巨大潜能。”王恩栋说。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认为,标准作为质量提升的“牛鼻子”,促进产品质量提升。一是聚焦产品细分市场,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二是实施质量分等分级,实现产品优质优价;三是积极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价;四是打造中国钢铁产品“放心品牌”。范铁军强调,标准作为生态文明的硬约束,引领绿色低碳发展,钢铁企业应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以了解行业绿色低碳规则和评价要求,满足节能、节水等限定值指标要求,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
实际上,各行各业几乎都在促进实施标准工作,比如在工业污染中钢铁水泥建材行业占比较大,房地产及建筑行业绿色发展尤为重要。中国房地产行业发起的绿色供应链行动,推动了建材行业减污降碳标准的建立。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部门项目总监卢之遥介绍说,绿色供应链行动根据审核标准生成“白名单”,并在“白名单”的基础上进一步审核建立“绿名单”和“黑名单”,践行“不绿色,不采购”,旨在通过房地产商的绿色采购,推动和规范其上游供应商的环境表现提升,从而推动房地产企业及其供应商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切实行动。(孟凡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