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出台,怎么理解工业遗产与工业旅游?

发表时间:2022-08-30 15:39
分享到: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在“丰富旅游供给”中专门提出“加强对工业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开发旅游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旅游”。

  2021年末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已明确将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旅游重要形式置入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推进旅游++旅游’”章节,而在2021年中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内工业遗产则分别以遗产形式和旅游资源属性被提及,此次文化规划反而在文化与文物保护利用模块完全未提及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具体遗产内容。一方面可视为其旅游价值的提升与彰显,另一方面亦有考古、文物、遗产等传统话语对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新近话语的共性认同考虑。此两点同样建立于《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毕竟这是新合并的文旅部发布的首份文化发展五年规划。

  加强对工业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开发旅游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旅游。也就是发展工业旅游,要注重对工业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将工业遗产旅游放置到工业旅游这一大的分类中。

  从概念上讲,工业遗产旅游是工业旅游的一种,将工业遗产放置到工业旅游分类中是合理的。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工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让游客了解工业遗产与工程操作等全程。工业遗产旅游是以工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业态,既包括现实的、正在生产的,也包括已经不再具备生产能力甚至已经成为工业遗产的旧厂矿遗址和遗迹。工业遗产旅游是指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将其改造为旅游目的地。。因此,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可以放在工业旅游的分类中。

  从实践上讲,工业遗产作为发展工业旅游重要的资源,需要对工业遗产进行活化利用。但是同时,工业遗产旅游同属于文化旅游中的遗产旅游,因此,工业遗产旅游相较于产业园旅游等工业旅游类型,文化属性更高。此外,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还与城市化发展、城市建设等相关,仅放置在工业旅游背景下进行讨论有失偏颇。

  一言概之,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课题,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发展工业旅游要求对工业遗产进行活化利用是具备合理性的,但是在活化利用过程中,不能仅从工业旅游的视角对活化利用的路径进行研究,还要关注到工业遗产的文化属性和遗产属性。

  工业遗产本应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但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当中却并未予以强调,而是放置在工业旅游分类下,可明显看出我国在保护工业遗产方面的倾向,即越发重视以发展为导向的活态保护方式,而非福尔马林式的静态保护方式。正如张柏春所言,对于工业遗产,保护不是唯一,发展才是重心。工业遗产虽属于文化遗产,但要促使工业遗产价值最大化,其手段并不是像保护其他文物、文化遗产般的原封不动,而是活化利用,开发旅游产品,从而最大程度激活工业遗产的当代生命力。

  首先,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到工业遗产是值得庆贺的,可以看出工业遗产作为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越来越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工业遗产将以工业旅游的形式得到活化开发。但是,私以为把工业遗产放置到工业旅游分类中,是对工业遗产的不完全解读,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不仅仅通过发展旅游一种形式实现,其中还包含工业考古、社区融入等内容,这一部分具有更加深远的社会、文化价值。

  研究工业遗产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就是目前我国工业遗产研究沿用的西方理论框架,西方工业遗产源自于工业考古学,我国工业遗产似乎不提工业考古学,而是着重于工业旅游议题,如果从未来中国工业遗产理论的建构出发,我们应当如何提出一种理论框架?

  与上个问题的共性与个性考虑相承接。此次《规划》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一节中没有提及任何具体遗产类别,反而全以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物统之,似乎为其以文物共性纳入考古视野提供了一些可能。关于工业考古学在中国的遇冷则与工业问题的历史性相关。西方工业遗产学兴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其后涌现出相当重要著作,其诞生与兴盛是建立在自英国18世纪五十年代后欧洲近两百年的工业社会发展史基础之上的。当时欧洲对工业主义的讨论与反思正值高潮,亦是西方二十世纪前期经历考古学的历史文化考古理论丰富后的新阶段,在文化观念进入到威廉斯所说的扩张性文化时,将工业主义形成的工业文化经由考古视角文化化、遗产化而促生工业考古学就显得自然多了。国内的工业遗产则更多是在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受到关注的,其以用入学、先东后西的历程正如具有相似经历的文化产业学一般,文旅融合的时代要求使得其旅游功用不断彰显亦不难理解。目前国内政策文本中确实比较缺少工业考古视角,唯有白银市政府今年5月发布的《白银市十四五工业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三提工业考古,相信今后随着学理的丰富、需求的扩展会更多为政策制定者所关注与重视,此亦应是未来中国工业遗产理论的建构可能与框架方向之一,即类似文化产业研究区别于西方传统批判、阐释路径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建构与策论取向。

  工业遗产旅游起源于英国,是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中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所谓工业考古学是指以人类早期工业遗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学科。旨在通过对工业遗迹的调查、测量、记录以及分析研究,探讨人类工业活动的起源与历史。英国提出工学考古学之后,随即各国也开启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发展至今,国际工业考古学领域不仅是发现、介绍、记录和建立索引等工作,更多的是个案以及某一工业主题或地区主题的调查研究,并逐渐扩大到关注工人和工人社区的人类学、社会学、工业史学研究领域,还包括将新技术应用于工业考古学的尝试。

  但是,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似乎不提工业考古学。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主要从2006年《无锡建议》出台后,但是学界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兼有一些工业遗产旅游、价值评估、现状等研究但占比较小。国内在2017年以前对工业考古学的提及大多是介绍来源及发展历程,或从工业考古学的视角对于工业遗产进行研究。从整体上看,工业遗产的研究较少提及工业考古。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起步比较晚,所采用的理论、研究方法等都是从西方引进,在理论上缺乏创新。同时,工业考古学发展到21世纪后,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工业遗产保护上,因此,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理论本就处于先天不足的阶段,在研究热点的带动下,我国更加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实践,基础理论的研究比较欠缺。其次,我国没有专门的工业考古学专业,工业考古在传统考古学领域内不受重视,较少考古学的从业人员关注到工业考古学,从事该学科研究的集中在建筑学、技术史学家,而且工业考古学的学科归属问题还存在疑义,由于缺乏学理基础,阻碍了我国工业考古学的发展。最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基于强烈的实践导向,为了更好地保护工业遗产,在研究和实践上都注重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利用的基础上发展工业旅游,因而,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实践上,往往放在工业旅游的议题之下。但是放置在工业旅游的背景下研究工业遗产,则会导致工业遗产的研究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工业遗产的研究上缺乏自身的理论体系。

  未来,我国在工业遗产理论的建构要从多科学视角出发,在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在遗产研究理论上,既要采用人文社科研究方法,从人类学、艺术学、管理学、民族学、旅游学等学科角度对工业旅游视角下、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工业遗产的发展、更新进行研究,也要在遗产科学的角度,从考古学、生物学、建筑学、物理学等角度展开对工业遗产的历史考古、遗产现象诊断、基因分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此文摘编自“工业遗产学社”,《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工业遗产专题课题组工作的讨论记录。讨论者包括:

韩晗,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李卓,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高洋、张慧敏、黄美玲,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