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通过精准施策,我国制造业优质企业不断涌现,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4762家小巨人企业和848多家单项冠军企业及一大批领航企业。大企业生态主导力逐步增强,中小企业细分领域专注精耕,梯度培育格局成效初显,但距离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尚存差距。建议下一步在政策落实、知识产权培育、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多点持续发力,稳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现制造强国目标。
一、 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成效初显
(一) 规范培育、精准施策
政策全面铺开,培育体系逐步完善,差异化措施体现精准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优质企业队伍发展迅速,得益于系列政策指引与规划。2021年《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结构,提出分类制定完善遴选标准,选出“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标杆。中小企业是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中的种子力量。自2011年以来,政府围绕“专精特新”这一概念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企业〔2013〕264号)、《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企业函〔2018〕381号)、《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系列政策,给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以方向性指引,并在政策落实中不断完善升级。北交所、科创版解决了中小企业研发投入资金问题。“双向揭榜”推动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2021年12月《“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建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2年6月《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发布,通过对不同梯次中小企业精准施策,建立起优质中小企业动态管理和培育扶持工作机制。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基本形成:面大量广创新型,中坚力量“专精特新“,优中选优 “小巨人”,以及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四个梯度”,加上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形成金字塔式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
(二) 创新引领,成果突出
十年育树成林,制造业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经过十多年培育与发展,制造业大批领军企业脱颖而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规模实现翻番,73家工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较2012年增加28家,全球产业链竞争力显著提升;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中小企业阶梯力量。企业创新力度持续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投入强度成倍提升,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占比由2009年的0.69%提升至1.41%,2020年研发项目数较2009年增加近3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0年专利申请124万多件,较2009年提升近4倍;有效发明专利数144万多件,较2009年增加11倍之多。根据WIOP中国消息,全球2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入围首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中国中小企业占6席。经过多年努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11.9%提高到22.4%,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24个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品牌入选了世界品牌500强。
(三) 大中小融通加强双链韧性
大企业生态主导力获提升,中小企业快速卡位入链,产供链韧性加强。“十四五”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022年初,互联网周刊发布“2021年度中国链主企业TOP100榜单”,该榜单以工业领域企业为主,榜上企业在制造业各领域都有一定带动、引领作用。山东、甘肃、广州、重庆等也优选出几百家产业链“链主”,分别在汽车制造、新材料、高端化工等产业链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体系完备,动力电池技术全球领先,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是产业链稳定的关键。优中选优的“小巨人”企业带动各地培育万家专精特新企业角逐。山东省从42条关键产业链中重点精选培育10条产业链,打造“链主”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同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湖南省实施产业链提升八大工程,其中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链拥有4家“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领航,600多家主机制造和配套企业广泛分布;重庆梳理33条产业链列出关键技术具体清单,通过“揭榜挂帅”合作方式串联产业链,以“链长制”统筹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完善产业生态。如今在航天、探月、高铁等领域都有“专精特新”企业身影。此外,产供链韧性在疫情下展现,有效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疫情期间,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大而全优势凸显,防疫设备及物资供应充足,反应迅速,成为全球产供链稳定的关键力量。根据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以17.7万亿美元GDP令世界瞩目,超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GDP16.8万亿美元的预测。
二、 下一步建议/未来着力点
(一) 走深走实,有序推进
政策组合拳勾勒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下一步应着力政策落实,有序稳步推进。面向全社会做好政策宣贯,从政府、社会、市场角度出发为政策落实营造良好培育环境。注重领航企业培育工程与中小企业各梯度培育政策衔接,让政策落稳。建立相关部门协同工作及横向沟通机制,通过协同合力满足各梯度企业不同需求,让政策落实。在以评促育过程中,注重政府 “引路人”与“服务员”角色切换,打好政策和服务组合拳,为大中小企业携手、融通创新与合作铺好路。各地各级主管部门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分类分级制定实施细则与专项扶持政策,从宏观视角切换微观视角,重视激发产业链微观主体活力。
(二) 制定知识产权规划指引,“铸魂“创新
知识产权作为优质企业创新评价重要“度量衡”,应培与育并进。《关于开展“携手行动”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中提到“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合作,共同完善产业链专利布局”。优质企业梯度管理应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指导,助力创新跃进。一方面通过制定知识产权指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各梯次不同要求,编制知识产权培育行动指南、规划指引,通过差异化政策实现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精准规划。邀请业内知识产权领域专家结合指南、规划内容,为不同梯次、不同领域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分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许可交易、知识产权风险预警等专题培训,并提供嵌入式培训与答疑。
(三) 找准创新路径,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全球消费低迷,产供链面临重整或重塑。双循环格局下,稳住国内市场向内发力更为重要。大企业是稳市场的排头兵。鼓励大企业采取开放式创新模式,让配套企业参与项目研发与设计,让配套企业了解大企业实际需求,大中小企业保持创新步调一致。大企业让利中小企业,保证价格和利润相对稳定,使大企业不挤压配套企业的生存空间,即使收购也要合理规划该业务板块发展路线。中小企业是稳市场的定盘心。重视量大面广创新型中小企业孕育,保证中小企业基本面的质量提升。各地应加强政策的广泛宣贯与指引,让中小企业充分了解现阶段中小企业政策、资源与平台信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意识,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从而拿到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入场券”。(作者:赛迪研究院知识产权所 吕如婷 张义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