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85年7月入党的,也是当年参加工作的。这些年所经历的,无论是创新核心技术,还是做强自主品牌,都让我真正感受到‘共产党员’4个字沉甸甸的分量。”昨天,已有37年党龄和工龄的汪爱清颇多感慨。
汪爱清,新工集团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同时担任公司党委委员。
面对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等挑战,在她的带领下,该公司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稳增长“答卷”: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20.3%;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61.4%;今年1—5月,滚珠丝杠副产品销售同比增长26.8%,滚动导轨副销售同比增长31.1%。
“实践证明,关键核心技术的获取只能依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才能做强自主品牌。”汪爱清坦言。
创新驱动,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
炎炎夏日,58岁的汪爱清并不得闲,总是看其风风火火赶场。然而,一旦安静坐下来与记者谈起“滚动功能部件”,纤弱且看起来有点疲惫的她竟热情四溢、滔滔不绝。
“我深爱这项事业,喜欢挑战,37年没变过。”汪爱清笑言。
1985年,汪爱清大学毕业分配在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从技术员、车间主任到总工程师、总经理、董事长,一待就是37年。
“在滚动功能部件方面,我们品种有滚珠丝杠副、滚动导轨副、滚动花键副、滚动导套副及数控精密十字工作台、数控超高压水射流切割机……”汪爱清如数家珍。
以滚珠丝杠和滚动直线导轨为代表的滚动功能部件,是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业内形象地称之为传动数控机床的“CPU”。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滚动功能部件研发制造基地。
而此前这些技术,长期掌握在德国、日本企业手里。汪爱清坦言,在技术上,国外企业的确领先不少。国内企业要起炉灶、再攻关,是因为如果国内没有自主产品,就永远受制于人。
在她的领导和主持下,该公司积极组建了中国机械工业滚动功能部件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并以此为依托,促进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用”合作,积极推进新产品研发、工艺攻关和重大技改项目的实施。
近年来,南京工艺不断创新,积极发挥行业技术标杆的引领作用,专注解决“卡脖子”难题。公司牵头承担5项、参与30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主持及参与编制了2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获得了58项专利授权,其中9项发明专利。突破了军品工艺攻关、进口砂轮国产化替代等一批“卡脖子”技术。
作为国有企业家,她坚持以市场化改革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领公司成为工信部授予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荣获2019年度“南京市市长质量奖”。
聚焦产业,做大做强中高端市场
谈起南京工艺如今之所以能如火如荼地发展,汪爱清告诉记者,离不开技术创新化,市场开拓化、企业产业化。
长期以来,我国滚珠丝杠、数控刀架、数控系统、电主轴等数控机床功能部件虽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但仅能满足中低档数控机床配套需要。衡量数控机床水平高级数控系统、高速精密电主轴、高速、高精度滚动功能部件、数控动力刀架等还依赖进口。
“国产中高档滚动功能部件发展滞后,配套能力差,是机床工具行业长期存在、众所周知的结构性问题,也是制约行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这些年,如果没有国家重大专项支持,没有持续的技术创新,我们很难走出来。”汪爱清自豪地说,“如今,我们终于跟上国内数控系统、高档机床发展的步伐,能够和国外同行抗衡了。”
为了开拓中高端市场,南京工艺推进宣传,自己主动“慕名而去”。久而久之,产品过得硬,自然其他用户“慕名而来”。这一点上,在为世界机床顶级公司德玛吉等提供批量配套上得到充分体现,彰显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
“在挑剔的德国企业面前,我们的产品2020年在德玛吉一次性打样成功,当时是每月供应20台,现在是每月供应上百台,实现爆发式增长。”汪爱清介绍。
面对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等挑战,稳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021年末,该公司各项经营指标创历史新高,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产品为高档数控装备配套量实现翻番,在光伏等新兴市场订单同比增长150%以上,实现行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转变。
激发活力,打造民族自主品牌
南京工艺是一个具有70年发展历史的老企业,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工信部授予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2020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名单。
在公司的决策和管理团队中,汪爱清是锐意创新、不断进取、率先垂范的带头人。
“品牌背后是质量,质量背后是管理,管理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美德。”汪爱清说,培养和造就一批技术精湛、熟练操作先进设备、善于技术攻关的高技能人才,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重视技师建设与培养,正是这家国有控股企业多年来的老传统。汪爱清告诉记者,在企业600多名员工中,技师就有80人,其中23人是高级技师。每年,公司有数十项技师创新项目,厂内还开设技师班,对进厂技师进行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实施集团科研项目“挂牌揭榜”制,发布科研攻关榜单182项,鼓励研发技术人员自建团队,踊跃“揭榜”。
劳模员工李家喜在车间工作中发现进口“刀具”的成本一直在上升,他通过研究各项参数,终于找到国产替代品,一举减低三四成生产成本。
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已有135项科技难题实现突破,其中8项已申报专利,累计新增订单3450万元。
如今,南京工艺的核心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生产线、半导体设备、核电、光伏、注塑等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随着南京工艺一举叩开批量供应数控机床中高端市场的大门,南京工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员工众志成城,提出新的愿景——打造能与境外同行相抗衡的民族自主品牌,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滚动功能部件全面解决方案提供者。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永葆初心使命,矢志不渝,一如既往地为滚动功能部件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品规模的扩大,为振兴中国装备制造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汪爱清坚定地表示。(南京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