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可以在十里银滩嬉戏中体验“落霞与孤鹜齐飞”的休闲惬意,在涠洲岛漫步中享受“日射涠洲郭”的闲情逸致,在特色民俗娱乐中体味“渔舟唱晚”的岁月静好……当前,北海市正奋力打造品质北海、魅力北海。
五年来,北海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去年,北海人均GDP超过部分沿海发达城市,跃居全区第一,全市工业总产值全区第三、财政收入全区第三。
向海图强:厚植发展新动能
发展是品质之基、魅力之源。
五年来,北海坚持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全面服务“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编制《北海市向海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展现一幅向海图强的施工图景,加快打造向海经济发展示范城市。
唱响“项目曲”,绘就产业集群图。北海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的思路,规划产业林,按图索骥、精准招商,创新举措破解用地和资金两大瓶颈。五年来,全市引进项目1042个、到位资金2728.92亿元,“三企入桂”项目106个;共纳入全区“双百”项目35个、项目总投资和项目数均排全区第一。北海打造以绿色化工、电子信息、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高端造纸、能源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向海工业体系,其中太阳纸业、玖龙纸业、光伏玻璃三大全球生产基地呼之欲出。向海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巧书“兴城记”,绘就立体交通图。北海按照“一岛、两带、三港、四路、五组团”城市空间布局,打造“大枢纽、大路网、大物流”的向海立体交通网络。贵合高速、松旺—铁山港高速、铁山港进港铁路、铁山港3#—6#泊位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成。眼下,大风江大桥、廉州湾大道等项目在加快推进,合湛高铁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铁山港30万吨航道及码头、北部湾国际机场的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
念好“开放经”,绘就宜商宜业图。北海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进入全国前三,301项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办结时限在广西最短,营商环境在广西连续3年排名第一。
春日的廉州湾美景醉人,“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队”的牌子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些牌子升级的背后,昭示着北海产城融合的品质蝶变、宜居宜业的魅力新生。
文旅融合:打造发展新模式
北海有费贻留名廉山、孟尝珠还合浦、陶璜为民请命等千古传颂的佳话,有宋代的“芒鞋不踏利名场”的大学士苏东坡、元代的“驱去流俗之态,涵养孤忠之气”的能臣范椁、明代“居廉四年,未入一珠”的知府张岳等贤臣……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北海,名不虚传。
文化涵养文明品位。北海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全力构建文化旅游互动共进、共生互融的大格局,让文化美起来、产业强起来。
“文化+项目”培育文旅融合业态。五年来,北海建设银基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海丝首港等一批大型文旅综合项目。目前,北海加快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的步伐,17个重大文旅项目总投资2000亿元,喜来登、希尔顿等26个国际一线品牌五星级酒店建成营业或开工建设。同时,推进《印象·1876》等北海历史文化景区项目建设;建成银滩疍家小镇、侨港风情小镇、合浦月饼小镇、高德古镇等10多个旅游特色小镇等。
“文化+创意”放大文旅叠加效应。北海通过现代工艺技术,赋予南珠、贝雕、角雕等特色民间工艺更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推出《碧海丝路》《珠还合浦》等一批旅游演艺精品,海洋文化产品影响力和市场价值得到提升。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动漫企业2家、自治区级动漫骨干企业2家、自治区级动漫设计与制作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个。
“文化+营销”焕发文旅现代气息。北海携手百度、腾讯全媒体、抖音等合作,开展文旅产品网红直播带货营销活动,成功打造北海银滩、涠洲岛、流下村、北海老街、外沙海鲜岛等一批网红打卡地,树立“千年古郡、大美珠乡”的品牌形象。举办文化北海建设活动周、“北海潮”首届国际动态雕塑展、北海南珠节暨国际珍珠展、侨港开海节等系列文化节庆活动,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亚洲风筝板锦标赛等多项大型文体赛事。
“十三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1.89亿人次,年均增长15.85%,实现旅游消费2376亿元,年均增长21.25%,增幅位居全区前列。
逐绿前行:扮靓发展高颜值
目前,北海市的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北海绩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合浦东园家酒厂、三诺数字科技、精一电器等一批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级绿色工厂。众多“绿色工厂”的背后,是北海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逐绿发展的部署。
走好守绿“先手棋”。北海在全国设区市中率先进行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出台《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北海市沿海沙滩保护条例》《北海市矿产资源保护条例》,划定陆域“三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海域“三线”: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线、围填海控制线,为全市生态环境筑起更为坚实的保护屏障。
亮出问绿“招商牌”。北海通过建立健全项目招商引资的审批责任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出台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坚决制止有损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项目进入产业园区。
补齐护绿“历史账”。北海投入73亿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建成北海工业园区排水及再生水系统工程、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厂等一批环保设施,逐步偿还环保基础设施历史欠账。投资25亿元对冯家江湿地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整治成效经验得到自然资源部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介。
升级添绿“创城版”。北海通过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深入实施城市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有效地放大“天蓝、水碧、地绿、气清”的环境优势。
五年来,北海建成江苏路、长沙路等主次干道28条;投入9亿多元改造城区范围内1887条背街小巷。全力推进全域绿化,完成绿化投入5亿多元,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00多万亩,完善绿色立体生态系统,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等各项绿化指标居广西前列。(文章转载自:广西日报 作者 伍朝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