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级开发区,市北产业新城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盟经开区”)位于南宁市北部,辖区面积187平方公里,全为国有土地,是南宁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载体、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之一、国务院侨办重点联系单位,是正在崛起的南宁市北产业新城。
二、风光秀美宜人,华侨异域风情
东盟经开区傍依广西著名的大明山风景区,山环水抱、空气清新、水质优良,西江河蜿蜒环抱园区,有20平方公里山地森林保护区,水面面积达254公顷水库及贯通园区的新建水系。这里资源丰富、百业兴隆,具有浓郁的华侨异域风情。开发区前身为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目前有东盟9个国家的归侨侨眷7000多人在此生活定居,辖区原住居民在境外定居的有4000多人,与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三、区位优势突出,交通方便快捷
东盟经开区处于华南、西南和东盟等经济圈以及多区域合作的集合点、交集点,是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新南向大通道和国家级流通重要节点,可兼顾华南、西南、东盟等区域市场,拥有广西首府南宁市半小时通勤圈、1小时空港经济圈、2小时出海物流圈、3小时国际贸易圈的便捷交通网络。正在建设的南宁高铁北站将为园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提供有效保障。
四、依托四大功能,加快四区建设
东盟经开区持续依托开发区综合产业带、科技农业示范区、教育园区(科教城)、旅游康养区四大功能板块,着力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试验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教、产、学、研”融合发展样板区、绿色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及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开发区健康食品产业集中,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完善,是广西最大、品牌企业最集中的产业区,聚集了百威啤酒、中粮集团、绿地香港、珠江啤酒、双汇、台湾统一、伊利、海天酱油、桃李面包、李宁公司、太和自在城等知名企业,并吸引了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制造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中医学校、广西市场监督学校等十多所高等院校,形成了以健康食品、绿色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科技农业示范区、南宁教育园区(科教城)、旅游康养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休闲养老等特色产业融通互补,四大功能板块一二三产齐头并进的高速发展格局。
综合产业带
科技农业示范区
南宁教育园区(教科城)
旅游康养区
五、聚集三大产业,加速集群发展
东盟经开区重点发展健康食品、绿色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健康食品产业,重点发展肉类加工、高端调味品、绿色饮品、啤酒、休闲食品、清真食品、未来食品、宠物食品以及上下游配套产业;绿色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环保家居、铝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等;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食品机械、体育器材、工程机械、教育用品设备等,创新推动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等。
李宁——打造国际一流专业运动品牌
百威啤酒
六、优惠政策叠加,基础设施完善
东盟经开区享有西部大开发、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多重优惠政策叠加,并获得南宁市一级财政等多项特殊政策支持,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的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外,不征收任何地方性收费,结合开发区华侨农场土地国有独有特性,依据投资项目规模实力、市场潜力、建设周期、经济贡献、科技创新等因素,给予税收减免、投资奖励、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及鼓励租用或购买厂房、用地保障等最优扶持和全程服务。
东盟经开区注重规划先行、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聚集产城相融。开发区建成区道路总长超60公里,形成“六横九纵”的道路环网,雨污水管网250公里,铺设城市绿道38公里,建成两座大型城市休闲广场。辖区管道燃气、热电联产、“数字化园区”均已实现覆盖。辖区内金融、通讯、医疗、教育、商贸等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夯实了承接大项目、承载大产业的基础。(文章转载自:南宁市投资促进局 广西-东盟经开区投资促进局供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