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强化了“产教融合”,全文共出现11次,从原先的政策导向上升到法律规定,成为国家职业教育的根本制度安排,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新法确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明确了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学校以及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各主体之间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了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特别是确立了企业办学的主体地位,为破解当前产教融合的困境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的困惑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尽管教育界对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已经有充分的认识,并且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对产教融合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运行的痛点和堵点并没有得到解决。一是没有建立起产教融合运行的相关机制体制。产教融合的实施涉及多方主体,多主体责、权、利关系并没有在法律上予以明确;作为半官方性质的行业协会在产教融合中缺乏话语权,也很难发挥指导或协调作用。二是企业缺少参与开展产教融合的动力。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能真正将人才培养纳人到自身的价值链中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而校企双方因不同的价值追求,使双方在校企合作微观运行层面矛盾重重,难以融合成为一个特定功能的整体。第三,职业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效益周期比较长,产教融合又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人大量的经费,所以在地方政府的规划中,产教融合往往不是优先项,资金拨付经常不到位,有的地方以院校自身的服务性收费代替生均拨款经费,而院校自身的办学经费非常有限,影响了产教融合的实施。
淄博理工学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模式一:校企深度融合一体化办学
我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已有30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我校自1992年开始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从最初的“我培养,你使用”发展到现在的“六位一体,深度融合”,实现了校企一体化办学。一是校企文化一体化。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的灵魂。我们将企业文化写进课本、带进课堂,融入校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企业文化的营养;师生利用见习、实习和文体活动的机会将学校的文化元素带进企业,并在职工培训中融入学校文化,增强了校企文化认同。二是教师技师一体化。校企双方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互派交流机制,企业选派技师长期在校指导学生实习,他们既是企业技师又是学校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定期进企业实践锻炼,他们既是学校专业教师,又是企业技师。三是基地车间一体化。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引进企业7S管理制度,学生在企业技师和技能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实现了“实训环境工厂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过程职业化”。四是教育培训一体化。校企共同招生,共定方案,共编教材,共育人才,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企业将新员工培训和在职员工培训全部委托给学校,校企共同完成所有培训项目。五是教研科研一体化。校企共建专业教科研中心,教研与科研同步进行。学校通过教科研中心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技术前沿保持同步;中心的科研成果及时通过公司研发中心的评估认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六是实习生产一体化。学校接收企业订单任务,学生第二年可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习,第三年可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型顶岗实习。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学生实习权益,校企共同参与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对学生进行实习考核。
模式二:政行校企结合,产学研训一体
淄博是北方瓷都,为传承千年陶瓷文化技艺,2015年,学校在淄川区政府支持下,在原淄博瓷厂老厂房的基础上建设了陶艺分校,开设工艺美术(陶瓷艺术方向专业)。我们的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陶艺分校建在产业园区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内,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对接园区产业需求,服务园区产业。园区内有众多陶瓷企业、陶瓷博物馆、艺术馆等场馆,陶瓷文化氛围浓厚。学校建立了泥库、拉坯室、注浆室、喷釉室、窑炉车间、车模室等全流程实训室。二是政行校企四方联动。陶艺分校的建设由政府主导,省、市陶瓷行业协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园区内企业积极参与,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在园区内建立了6个大师工作室,王一军、刘永强、李秋锋、聂怀武、于海峰、曲兵等大师定期到学校授课,为陶艺分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引进企业学徒制。学校聘任刘永强、李秋锋两位大师常年做客学校,每年举办收徒仪式,按照企业学徒制的模式,由陶瓷大师手把手培养陶瓷艺术人才。
模式三:产教融合,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2000年,我校与淄博普来瑞电器有限公司合作,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共建普来瑞汽车产业学院。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一是搭建“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投资平台”。校企双方签订共建合同,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投资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中心,双方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二是搭建“汽修专业实训教学与技能培训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共同确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评价,实现双主体育人。三是搭建“汽车产业生产配套服务平台”。根据企业订单需求,安排学生在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将“教室”搬到车间,将真实项目作为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情境与实践任务,学校选派班主任及骨干教师到企业与企业人员共同管理,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四是搭建“汽车修复设备和汽车实训教学技术研发平台”。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资源,共创教育教学成果,共同研发企业新产品,并进行科研成果就地转换,实现双方合作办学利益最大化。五是搭建“汽修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平台”。校企双方选派优秀教学及管理人员在实训基地实施教学与管理工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随着新职业教育法的落地实施,我们相信,多年来困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瓶颈难题将逐一得到化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定能够闯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作者:淄博理工学校负责人 刘克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