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河池,绿野仙踪,满目葱茏。
5月12日,记者走进青山之间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大福村毛木耳种植基地大棚内,闻到清新湿润的毛木耳香味。
“我种了三个大棚的毛木耳,一个棚约两万棒,今年收入大概有10万元,让我在家创业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家庭。”该村致富能人简荣颖拿起长势旺盛、肥厚光亮的毛木耳跟我们分享丰收的喜悦,“这几天都是采摘期,有公司直接上门收购,不用担心没有销路。”
简荣颖原来在家带小孩,得知县里为毛木耳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政策后,便决定尝试创业。她说,毛木耳种植相对简单,加上有技术员全程提供技术服务,一个人可以种植三个棚的菌棒。
目前,东门镇大福村毛木耳种植基地的28万棒毛木耳已进入采收期,预计第一批可采收毛木耳11.8万公斤。
2021年,大福村在县、镇以及国家林草局、粤桂协作办的共同努力下,主动搭乘柳州螺蛳粉产业快车,成功引进企业带动实施毛木耳生态产业扶持项目,在村里建设毛木耳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经济+脱贫户”模式,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如今,罗城全县已有10个乡镇建起毛木耳种植基地,并与6家螺蛳粉配料原材料加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农业,让“小木耳”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两年来,河池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的殷殷嘱托,结合实际谋划推进落实,持续推进农业“十大百万”产业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河池富民产业更旺、品类更多、覆盖更广,处处显现出欣欣向荣的崭新气象。
八圩瑶寨(高东风 摄)
时下,走进南丹县八圩瑶族乡烟叶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行行烤烟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我今年种植80亩烟叶,预计产值32万元。”该乡拉友村烟农蔡志发,种植烟叶多年,对烟叶生产各个环节早已熟记于心,正忙着组织附近的瑶族同胞务工人员,抢抓晴天进烟田除草。
“从培育烟苗到现在短短几个月,我发出去的工资已经超过8万元。”蔡志发种植烟叶,一些八圩移民搬迁安置区的群众因此受益,他们可以就近到烟田里务工,每天收入100元。
今年以来,八圩依托生态禀赋和土地优势,不仅种植790亩烟叶、2100亩糖蔗,还新增种植了5000亩红高粱,并以此打造田园综合体。
天峨宗源种植家庭农场种植的高山枇杷
类似于毛木耳、烟叶等产业正成为全市各村屯“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缩影,成为千家万户增收致富的希望。
如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全市发展农业“十大百万”产业工程的底气十足。一季度,全市多项产业超额完成任务,农业生产实现“开门红”。据统计,全市生猪出栏59.6万头,肉牛出栏6.39万头,肉羊出栏27.36万只,水产品产量1.49万吨,水果产量3.01万吨,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预计目标。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产业规模化发展,全市第一批11个市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快,第二批试点项目建设已经启动;积极推动市级层面3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入驻企业上规入统,全市已有5家示范区企业上规入统。
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持续培育并壮大。据了解,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71家(自治区级18家、国家级2家),共培育有农民合作社6736家(含国家级11家、自治区级96家、市级96家),新增录入全国名录系统家庭农场6226家(自治区级57家、市级23家)。
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繁忙的生产车间
游客在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选购丝绸产品
此外,为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河池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建成2个自治区级、6个市级、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近日,国家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布2022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我市申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桑蚕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入选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文章转载自:河池日报 作者|河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 合 潘 剑 黄开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