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来现余介绍整体情况:
以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为代表的京西地区具有百年钢铁史和千年采煤史,是国家级城区老工业区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更是首都的西大门。2019年本市发布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老工业区紧抓冬奥机遇,加快转型升级,城市复兴态势已经形成。为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巩固和深化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经市政府审定,市新首钢领导小组印发了《深入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加快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2010年底首钢在京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2020年底门头沟关闭最后一座煤矿,京西地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填补产业空心化迫在眉睫。在国家部委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京西地区紧抓冬奥会的历史性机遇,相继出台了首钢老工业区发展意见、京西示范区实施方案、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十大攻坚工程等一系列政策,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一个以钢铁为底色的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正在崛起。
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投资近600亿元,建成各类载体156万平方米;滑雪大跳台被称为“最美水晶鞋、工业迪士尼、京西新地标”,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评价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四个复兴”稳步推进,昔日的炼钢高炉等“工业锈带”加速蝶变为靓丽的“生活秀带”。
石景山区利用“京西八大厂”创建了一批国家级、市级和区级文创园,先后三次获得国务院办公厅“老工业基地真抓实干成效明显”通报表彰。
门头沟区聚焦生态涵养,坚定不移开展生态治理,40年来首次实现永定河碧水长流,完成从北京能源建材基地到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华丽转身。
与首钢搬迁停产时相比,京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8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1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了2.6倍;二、三产业结构从7:3优化到2:8。中关村石景山园总收入突破3400亿元,现代金融业总收入超1000亿元,成为京西首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公共服务加快补齐,石景山区超过八成的财力用于民生事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0年门头沟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京西地区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的关键阶段,我们将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牢牢把握城市战略定位和京西发展阶段特征,在转型发展中注重“四个坚持”,确保实现2025年发展目标。
强化京西地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促进跨区交通共建、公共服务共享、交界地区共管、特色产业共融。深化和拓展新首钢地区“四个复兴”发展模式,“一线四矿”转型路径,加速“厂区、矿区”向“社区、街区”转变。
严守“双控”“三线”,严控浅山区开发规模和强度,统筹深山区生态保育、建设和修复,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在“两山”理论转化上探索新路径。
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成本管控,深化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和发展要素参与京西地区转型发展。
加快首钢模式、老工业区政策向符合条件的“京西八大厂”“一线四矿”等区域拓展,增强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力,激发转型动力和发展活力。
为切实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安排了“四转、一提升、一筑牢”6个方面共24条任务。
比如,新首钢地区将研究工业遗存开发建设模式,加强与国际化资源的合作,用好科幻产业基金,发挥好科幻产业联合体作用,建设科幻产业集聚区,逐步成为京西产业转型的新引擎。
京西示范区将统筹各类“园中园”和零散产业空间,完善园区运营管理体制机制。
优化两区、区企联合招商机制,实现产业链互补延伸。
比如,“京西八大厂”是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仅首钢文创园内就有炼钢高炉、冷却塔等179项工业遗存资源和重要历史文物。
再如,“一线四矿”文旅康养休闲区已经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是京西矿区转型的重点项目,也是带动山区绿色发展的标杆工程,目前已经完成概念规划方案征集工作。
将活化利用京煤工业遗存,“一矿一主题”挖掘王平、千军台等矿区核心内涵,引进高端要素,植入文化旅游、户外运动等业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