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余娜
3月15日,第九届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全球热点观察2022(中国版)”在京顺利召开。中国工业报从活动上获悉,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在可再生能源等诸多方面优势明显,中国行动正对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会上,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博士表示,从“‘1+N’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潜力进一步释放”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途径更加多元”三个角度,能够看到2022年双碳目标之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势。
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博士
“1+N”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1+N”政策体系框架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据方莉介绍,“1”是指导纲领性文件。“N”的政策里包括能源、工业、交通、住建、农业,循环经济等各个行业、部门和不同层级的地方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还包括财税,金融,技术等保障措施。因此,“1+N”就是一整套政策框架,好比欧盟的绿色新政(Green Deal),包括行业和各个成员国的政策和目标。
行业维度上,中国在去年碳达峰的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7月16日启动了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共纳入电力行业排放单位2225家。碳排放权交易可以以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非常关键。“期待2022年,更多行业能出台兼具雄心和可行性的达峰行动方案,有更多行业和交易主体进入交易体系和碳市场。不同行业减排成本不同,具备差异性,可以让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活跃起来。” 方莉说。
地域维度上,根据“1+N”政策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着力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培育绿色发展动能。
方莉坦言,已经观察到中国金融界在呼吁确定总量,呼声比较高。“确定碳排放总量就好比为碳资产明确产权,是交易的最重要的前提。长期明确的减排计划将给市场明确长期信号,会将减排这一公共的潜在市场转化成市场主体的真实需求。增加交易的行业主体才能有减排的成本差异,这是交易的动力。我们期待,在逐步推动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强度控制逐步向总量控制过渡中,设计好分配和激励制度,让先绿起来的地区也同步富起来。”
“我们也期待中国的碳市场能够进一步完善配额市场和自愿市场,相互协调,进一步释放其巨大力量。中国能够尽快设立清晰的、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相协调的、灵活的总量目标,助力中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低位达峰,并且积极对接国际碳市场。” 方莉说。
绿色金融将发挥更大作用
低碳转型需要财政和金融的强力支持,中国及全球范围内,绿色金融支持转型规模正明显扩大,绿色、社会和可持续发展(GSS)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的发行量也正大幅增长。
“我们期待,保质保量落实两会中所提出的不靠高污染和高能耗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转型金融相结合,促进转型发展,2022转型基金设立可期。” 方莉表示。
图源:《中国转型金融研究报告》
减排之外,气候适应正成为投资的新兴重点领域。据IPCC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国家之一。WRI研究表明,在未来五年内,仅基础设施方面,中国每年在气候适应投资的缺口就高达5千亿元左右。因此,除政府资金要带头投入之外,也需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
“我们研究发现,投资提高基建的气候韧性能带来经济、社会环境以及避免未来灾害损失等三重红利。我们期待,在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和粮食安全领域,应出台相应的适应方案,积极引导政府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本有效投入气候韧性建设。” 方莉说。
方莉同时寄语,“中国还有许多可以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包括中非论坛、南南合作,中阿,中拉,‘一带一路’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期待中国能在其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