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共十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2月17日,在工信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介绍,《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中小企业实现整体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形成“5794”工作思路
“《规划》第一次以多部门联发形式发布,表明各方力量共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体制日益健全。”梁志峰介绍,《规划》以创新与绿色发展为重点,营造鼓励和保护创新的外部环境,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推动绿色化改造,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梁志峰表示,《规划》坚持创业兴业、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绿色集约、坚持分类指导,形成了“5794”的工作思路,即5个发展目标、7项主要任务、9大重点工程、4项保障措施。
5个发展目标是:整体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并尽可能在目标中明确量化可考核的指标。
7项主要任务分别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建立高效服务体系、完善公平竞争环境、提高融资可得性、加强合法权益保护、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这些任务上承‘十四五’发展目标,与‘321’工作体系相呼应,是目标的细化和分解,内容上力求做到提纲挈领、文字凝练;下接重点工程,形成‘目标——任务——工程’由宏观到具体的工作链条,构建起‘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框架。”梁志峰表示。
梁志峰表示,在主要任务的基础上,《规划》进一步突出重点、细化要求,提出9大重点工程。包括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与专业化水平提升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促进工程、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促进工程、中小企业质量品牌提升工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工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工程、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工程、中小企业国际化促进工程。
梁志峰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充分发挥《规划》多部门联发的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和重点工程,在各部门、各地方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十四五”时期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规划》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健全减税降费等普惠性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优质中小企业评价体系,建立从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中小企业集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规划》提出,到2025年,推动形成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规划》提出建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这也是将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工作延续和完善,其目的是通过政策引导和精准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差异化的发展诉求,夯实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梁志峰表示。
梁志峰表示,“十四五”将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建立分层评价指标。制定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和培育办法,在各省制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价标准和办法基础上,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评价和培育办法,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科学的梯度培育评价指标体系,为优质中小企业精准“画像”,为中小企业分层指导、分类培育、精准服务夯实基础。
“要完善分类培育办法。着力发掘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培育方法,系统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梁志峰说。
梁志峰表示,要打造各类培育载体。大力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各类平台载体,加强对不同企业群体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
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
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重要工作。《规划》明确,引导大型企业开放场景应用、共享生产要素、搭建共性技术平台,鼓励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规划》给出定量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以上,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10%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数年均增长15%以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一级巡视员叶定达表示,工信部将进一步突出“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将“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作为实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叶定达表示,“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支持中小企业聚焦产业链细分领域做专做精,在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提升中小企业集聚化、专业化水平,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聚焦细分领域补短板、锻长板。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提升重点产业链配套协作能力。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鼓励大型企业与配套中小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促进创新产品快速优化升级。同时,瞄准前沿必争领域,发挥中小企业机动灵活、单点深入的优势,加强前沿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抢占未来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叶定达表示。
叶定达表示,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做好三个“融合”。首先,促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其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三链融合”;第三,推动中小企业在智慧城市、商贸流通、健康养老、文体旅游等方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现“跨界融合”。此外,引导中小企业能源资源利用模式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再制造产业等新业态,推广循环经济新模式。
叶定达表示,加速产学研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引导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挥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作用。
“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化、专业化发展。支持各地根据产业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培育形成一批主导产业聚焦、协同效应突出、公共服务完善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集群创新、数字化、绿色化、开放合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带动区域经济不断壮大,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叶定达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