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3月2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以下简称环境商会)主办的“2021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在北京召开。会上,环境商会公布了会员企业起草的两会提案初稿。同时,对于环境企业而言,与会环保企业负责人和专家给出了相关建议,会议认为,环保企业要集中发力,抢占双碳赛道,是中长期战略布局的确定方向。
据悉,两会提案建议,推进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建设,政府加强存量垃圾治理监管力度,协同解决存量垃圾治理问题。据介绍,这一提案最终将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
针对我国垃圾产生及治理,国家出台了多项环保政策,不断增加在垃圾治理方面的投入、不断强化环保监管力度以推进我国垃圾减量化、无害化治理。双碳大背景下,环保行业固废处置方向成为重点关注领域,但垃圾治理与处置方面,存在前端分类后端混合处置的现象,增加了垃圾处置成本;存量垃圾治理方面,也有填埋场的不规范运营,封场及非正规填埋场的治理费用高、运营维护难等问题。
为了促进垃圾处理处置行业规范发展,环境商会提出,建议推进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建设。规范现有垃圾终端处置设施运营管理。完善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标准体系。对现有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进行“体检”,针对在运行的垃圾处置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整改措施,杜绝因固废终端处置造成二次污染事件。
“终端处置设施科学配置。”环境上会建议,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根据垃圾分类情况配套终端设施建设。重视填埋场的“兜底保障”作用,鼓励企业参与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在尚未达到生活垃圾焚烧处置的区域,建议以填埋场为中心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完善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实现“前端全分类,终端全处置”。
此外,环境上会还建议,政府协同解决存量垃圾治理问题。完善存量垃圾治理标准体系建设。根据存量垃圾治理现 状,出台存量垃圾筛分治理标准,明确存量垃圾筛分治理要求,规范在运营填埋场作业管理,提高填埋场封场建设标准。加强存量垃圾治理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强填埋场及周边环境污染和封场后的填埋场的监管力度。填埋场的相关管理部门 应建立跟踪监测制度,对于已封场的填埋场应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定期跟踪监测工作,避免安全及污染事故发生。解决筛分产物处置难题。出台筛分产物处置相关的鼓励政策和国家标准,明确筛分产物资源化利用条件,为资源化利用产品开放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技术创新,增加筛分产物处置途径。 鼓励企业多种工艺技术、多种合作模式参与存量垃圾治理项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存量垃圾治理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根据不同项目需求,对于场地利用鼓励企业工艺技 术创新,实施场地再利用;鼓励企业多种模式参与存量垃圾治理项目,实现存量垃圾治理行业多元化良性发展,切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不造成新的污染风险。
除了解决存量垃圾治理问题,“双碳”目标下,环保企业仍旧面临很多挑战。对于环境企业而言,集中发力,抢占双碳赛道,是中长期战略布局的确定方向。
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表示,当前,以信息技术、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发展格局。生态环境技术的创新方向也正在向多要素、多介质、多目标协同防治转变,更加注重全要素一体化、精细化环境综合治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更加注重与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
然而,治理能力不足,产业仍处在发展粗放、集中度低、商业模式创新不足、资金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初级发展阶段。近几年,伴随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尾声,产业发展放缓,以资本驱动、规模化驱动的发展模式面临考验,产业利润下滑,下行压力增大。
“近几年,因为去杠杆、PPP的问题,环保行业出现了一个调整期,大概三件事,一是环保企业在慢慢从快速扩张到理性扩张;二是企业之前遇到各种困难,债务陷阱等,现在通过并购重组在慢慢恢复;三是碳达峰碳中和为环保企业带来机遇,所以环保产业将来的方向还是要转型。”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
“环境企业要精准服务生态环保行业新需求,重点关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质增效、生态修复等方向布局;要打开服务界面,服务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加大新能源、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布局;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培育自身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赵笠钧建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