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尺寸硅片成主流 2022光伏规模或增至75GW

发表时间:2022-02-28 17:21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余娜
 
  2021年,我国光伏行业继续高歌猛进,制造端、应用端、进出口均取得快速增长。来自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2021年达54.88吉瓦 ,同比增长13.9%。其中,分布式新增装机29.28吉瓦,占比53.4%,历史上首次突破50%;户用新增装机21.6吉瓦,创历史新高。全国光伏发电量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达98%,与2020年基本持平。
  在2月23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举办的“2021年发展回顾与2022年形势展望线上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预测,2022年我国光伏市场在巨大的规模储备下或将增至75吉瓦以上。
  “应看到,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权限进一步下放至地方,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具体体现在,第一,对于配置储能的强制要求。储能的投资成本回收机制尚未完善,目前阶段下凭增加投资成本,未形成有效收益。第二,以整县推进为由暂缓分布式光伏备案。第三,违背市场化原则指定开发建设单位。在整县推进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在选择开发企业时存在只允许央企和国企参与,或要求必须与某一家企业合作。第四,土地成本仍然过高,可利用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光伏项目涉地、涉水规范愈发严苛,部分地区生态红线有扩大趋势。第五,随意附加投资条件。在整县推进申报项目的过程中,投资附加条件有的甚至高达21项之多,包括产业投资、修路、捐建小学、收购困难企业、现金捐助等五花八门。大基地和大型地面电站的开发同样如此。”王勃华分析。

  电站投资成本不降反升 供应链协调需关注
  2021年,光伏产业继续高歌猛进。我国光伏制造端(四环节)产值突破7500亿元,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额创历史新高,超过280亿美元。
  过去一年,光伏产业链制造端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环节,同比均呈现增长态势。
  2021年多晶硅产量共计50.5万吨,同比增长28.8%。随着技术进步和能源的综合利用,平均综合电耗已降至63kWh/kg-Si,同比下降5.3%。平均还原电耗为46kWh/kg-Si,同比下降6.1%。颗粒硅产业化规模有所扩大,市占率达到4.1%,同比提升了1.3个百分点。行业正涌现一批新进入者,如宝丰能源规划60万吨产能,青海丽豪规划20万吨产能,江苏润阳规划10万吨,新疆晶诺规划10万吨,合盛硅业规划20万吨。
  2021年硅片产量共计227吉瓦,同比增长40.7%。大尺寸和薄片化成为光伏硅片降本的两大主要技术方向。其中,182mm和210mm尺寸合计占比已增长至45%。P型单晶硅片平均厚度达170um,至去年年底已降至165um。
  2021年电池片产量共计198吉瓦,同比增长46.9%。其中,n型电池推进速度加快,企业纷纷开始局部量产线。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加强垂直一体化布局,如润阳布局硅料环节,通威股份布局硅片;隆基、晶科、天合、晶澳、阿特斯、正泰等扩充电池片产能。在转换效率提升上,规模化生产的P型PERC平均转化效率达23.1%,同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
  2021年组件产量共计182吉瓦,同比增长46.1%。组件最高效率进一步提升,已从2020年的600MW逐步提升至2021年的700MW。龙头企业与中型企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此外,由钙钛矿引发的投资热潮此起彼伏。如,纤纳光电完成C轮融资,三峡资本领投;协鑫广电完成新一轮过亿元融资,凯辉能源基金领投;高瓴投资的钙钛矿企业耀能科技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
  “2021年,国内光伏电站投资成本不降反升,供应链价格普遍上涨。”王勃华分析。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系统价格同比上升4.0%,组件价格同比上升22.9%,非技术成本占比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组建费用同比上升6.7个百分点。
  在王勃华看来,供应链价格普遍上涨,主要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世界范围通货膨胀、部分产品阶段性供需失衡以及能耗双控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如部分地区提出限电、停产要求,已造成当地光伏产业链企业减产20%-50%。
  “供应链各环节扩产周期不匹配,各环节规模不匹配,协调发展问题需要关注。”王勃华坦言。据其分析,在组件和硅棒/硅片电池环节,往往扩产周期短,产能弹性高;在光伏玻璃和硅料环节,往往扩产周期长,产能弹性低。
 
  集中式与分布式齐头并进 大尺寸硅片成主流
  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正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IEA预测,2024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球电力供应的32.3%(2021年为28%),2022-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8%。
  上述背景以及在多国“碳中和”目标、清洁能源转型及绿色复苏的推动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2-2025年,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将达到232-286吉瓦;我国年均新增光伏装机将达到83-99吉瓦。 
  在其看来,2022年,集中式与分布式将迈入齐头并进的发展阶段。其中,集中式光伏主要体现在我国八大清洁能源基地,即金沙江上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黄河几字湾、河西走廊、新疆、冀北、松辽。发展模式主要以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为主,并以风光+光热、光伏治沙、新能源+储能、新能源+氢能等方式,创新应用和示范。
  分布式光伏方面,以整县推进、公共建筑绿色发展为代表的创新发展模式将进一步落地。此前,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明确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的细则,为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环境利好下,企业布局的热情正普遍高涨。以国家电投、华能、三峡、华电、大唐、国家能源集团等为代表的央企梯队,广州发展、申能、浙江交投、厦门建发集团、豫能控股等的地方企业,纷纷进入分布式光伏市场。此外,以格力、创维、方大集团、东南网架等为代表的其他企业也跃跃欲试,“跨界布局”。
  王勃华预测,2022年光伏技术发展将日新月异。其中,大尺寸硅片将成为主流。在其看来,182mm+210mm占比在2020年达到4.5%,2021年达45%,而2022年预计有望达到75%。与此同时,n型电池有望快速放量。2022年,n型电池(异质地电池和TOPCon电池)占比有望从3%提升至13.4%。
  2022年,光伏行业资本市场融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仅2020-2021年,新上市光伏公司就多达27家。其中,英杰电气、上能电气、帝科股份、美畅股份、南网能源5家登陆创业板;赛伍技术、晶科科技、三峡能源、亚洲硅业、常州聚合5家登陆主板;金博股份、奥特维、天合光能、高测股份、正帆科技、中信博、固德威、明冠新材、海优新材、阿特斯、大全能源、晶科能源、禾迈股份13家企业登陆科创板。新特能源仍处于上市筹划阶段,大族数控已审核通过,彩虹新能源于2021年11月30日公开发行A股获国资委批复,苏州宇邦于2021年9月2日首发申请获通过。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