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成有效防控重大灾害风险空间格局

发表时间:2022-02-15 12:54
分享到:

  针对媒体记者关于2021年河南郑州发生特大暴雨乃至有些地方发生罕见秋雨秋汛的提问,214日,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陈胜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针对近年来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出现的“短板”和不足,在国家“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中,对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了补短板、强基础任务举措。一是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灾害应对机制。着力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统一的应急指挥部体系,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灭火等指挥机制,强化地方属地责任落实,提高跨部门、跨领域和军地协同应对水平。

    二是强化灾害风险防控,提高灾害风险源头治理和监测预警水平。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基础,编制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强化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和各类规划衔接,形成有效防控重大灾害风险空间格局。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完善综合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建立重大活动风险提示和重大灾害性天气停工停课停业等制度。

    三是强化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城乡防灾基础设施设防水平。组织实施一批防灾减灾重大工程项目,因地制宜科学制修订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和重点基础设施设防标准,持续开展城乡重要建筑、基础设施及房屋抗震韧性评价和加固改造。同时,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实施搬迁避让、洪涝治理等工程。

    四是强化应急能力建设,增强抢大险、救大灾能力。建强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推进各类灾害领域专业应急力量和装备建设,全面加强应急预案、应急物资、紧急运输、救灾救助等应急准备能力建设以及科技、人才和信息支撑保障能力建设,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10小时以内。

    五是强化基层能力建设,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人员力量和物资装备配备,提升基层组织动员能力。研究出台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的激励政策措施,深化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科普宣教,营造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浓厚氛围。(孟凡君)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