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楷
先做大,还是先做强?不少企业或许正面临着这一艰难抉择。
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中航重机”,600765.SH)的前身是力源液压。当年,中航重机为做大企业,跑马圈地,所辖企业曾经从8家增加到21家,产业领域也扩展到风力发电、燃气轮机、新能源、增材制造、金属再生等新兴产业。
从2017年开始,中航重机全面实施瘦身健体+资本动作双向战略,在所属企业减少了一半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和利润连年快速增长。
2017年~2020年,中航重机年利润从1.65亿元增加到3.44亿元。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姬苏春认为,这表明公司已从一味做大回归到专心做强的健康发展轨道上来。
2021年,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1~9月公司实现营收65.2亿元,同比增长24.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累计实现6.09亿元,同比增长126.72%。
中航重机控股企业陕西宏远、贵州安大、江西景航三大锻造 “铁军”,更是冲锋陷阵,战力十足,火力全开。
中国大型模锻件 “一哥”的陕西宏远航空锻造有限公司,仅去年上半年营收13.6亿元,同比增长48.11%,利润实现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新品新增订货同比增长85%。
高端环锻件 “大佬”的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公司,去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27.58%,利润总额13.5亿元,同比增长28.29%。
只有600人的江西景航航空锻铸有限公司去年上半年营收5.4亿元,同比增长34.16%,利润接近9400万元,同比增长71.28%。尤其是新增军品订单较2020年同期增长超过50%。
回归
2009年底,号称航空工业第一股的 “力源液压”,重组为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他们怀揣着 “做世界级供应商”的梦想,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密集的并购重组,20来家新成员先后加入其中,公司资产总额一度接近140亿元,是企业成立时的30多倍。业务范围也覆盖了风力发电、燃气轮机、新能源、3D激光打印、金属再生资源等热门产业。
2010年,为谋求更大的发展,中航重机总部从贵阳搬迁到北京。
“当时的想法是,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锻铸产业的竞争力”,姬苏春说,事与愿违,由于收购时把关不严,不少收购溢价过多、偏离主业;收购后管理不当,新成员各自为政、难以融合,亏损、破产接二连三,开始影响中航重机的整体业绩。
中航重机 “病”了。2016年,中航重机出现亏损,亏损额高达3亿元。
2016年5月,由于经营业绩下滑等多种因素,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作出决定,将中航重机重新搬回注册地贵阳,并降格为三级公司,为二级公司的中航通用飞机公司管辖。
回到黔中,中航重机的班子深刻反思,回归初心,回归主业。
从繁华的北京重返贵州,让中航重机多个部门的员工星流云散,60多人的队伍,只有9人愿意到贵州工作。其中,综合管理部、证券部、审计部全部辞职,11个人的财务部,仅1人留下。
再招人吗?时间不允许。为此,中航重机想到了公司上市重组时,留在贵州的那十几名老员工。
“如果没有这支隐形的 ‘游击’队伍,我们不可能完成任务。即便搬回来,总部也会元气大伤。”中航重机副总经理毛智勇感叹说。
从北京到贵阳近3000公里。从长途运输到保密安全,从人员选聘到定职定岗,中航重机只花了100天。搬迁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因合同解除、保密安全、人事合约等原因而造成的法律纠纷。
相比较物理上的回归,回归主业的道路,显得更加漫长。
经过此前的扩张,中航重机已经有锻造、激光成型、新能源等五六个产业。经过深入调研,中航重机下决心压缩为 “锻铸、液压/环控”两大产业,并确定了锻铸一体化,液压/环控两翼齐飞的 “一体两翼”全新战略格局,重点聚焦强军主业。
一个领导者,首先是一个善战者。第一要务必须具有超常的战略眼光,战略定力,善于用势,敢于征战。
瘦身健体战略,9家困难企业被推上 “手术台”,与主业关联不高的企业被一一剥离,或者破产。
姬苏春介绍,为了打赢主业保卫战,中航重机层层分解任务,严格时间节点,实行一厂一策,一对一人盯人战术,全程跟进,有效解决企业在脱困中遇到各种问题,瘦身健体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比如,中航世新是中航重机的亏损大户,年亏损近亿元。相关人员倒排进度,在2019年即将跨年时,前后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股权转让,签署了破产重整决议,世新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创造了航空工业系统内股权转让的第一个先例,也成功排除了悬在中航重机头顶上的一颗“炸弹”。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航重机处置僵尸和破产企业10家,处理不良资产近40亿元,涉及职工和家属6000多人,至今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
借势
2017年,总部搬回到贵州后,公司逆难而上,再次重启融资工作。因为他们明白,没有资本市场的助力,不叫一个真正的上市企业。
“要做成这一件事?可以说是难上难。”公司证券部部长王文胜先后两次参加公司资本市场融资,他清楚,公司近年来的财务报表并不 “好看”:关联担保、业绩不佳,融资基本上是 “不可能的事”。
如何把 “不可能”变成可能?
中航重机在消灭亏损源、解除关联交易、做实企业做大利润等重大事项上做到责任到人。主要领导一马当先、专挑最难啃的硬骨头,迎难而上;分管领导一厂一策,限时督战,定期决战,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战斗。
聚焦主业,强化管理,中航重机慢慢强壮起来,综合效益逐渐达标:利润从亏损3亿元,到年盈利节节上升 ,资本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多家知名基金公司先后抛出了橄榄枝。
多年前,中航重机曾向银行贷款10亿元用于企业发展。8年多时间,仅利息就高达数亿元。如不卸下这个沉重的包袱,企业只能负重前行。
2019年12月19日晚,中航重机发布公告称:公司已成功定向增发融资13.27亿元。这笔资金将用于中航重机先进锻造产业基地、航空环形锻件生产线、国家基础件液压项目和军民两用热交换器等主业项目。
据了解,这是该公司10年前融资16.8亿元之后,再度亮剑资本市场。以实业资本获取利润进军资本市场,再以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促进实业升级,构建两翼齐飞的战略梦想,这是姬苏春 “1+1﹥2”的战略构想。
如何把 “不可能”变成可能?
聚焦主业,强化管理。2017年至2020年中航重机规模逐渐从56亿元、54亿元、59.8亿元发展到66.98亿元,一路高歌;年利润从亏损3亿元,到年盈利1.65亿元、3.33亿元、2.75亿元和3.44亿元,资本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不少知名基金公司抛出了橄榄枝。
2021年1月15日,中航重机再次发布公告称,拟定增募资不超19.1亿元,将用于航空精密模锻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特种材料等温锻锻生产线建设等项目。
短短半年时间,19.1亿元融资全部到位,及时注入各重点支持的产业中,相关产业如 “久旱逢甘雨”,生机勃勃。
短短两年时间,公司成功融资32.37亿元,实现精彩一跃。
以实业资本获取利润进军资本市场,再以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促进实业升级,构建两翼齐飞的战略梦想,这是姬苏春 “1+1﹥2”的战略构想。
激活
人们在问:中航重机,究竟做对了什么?
“瘦身健体,让企业轻装上阵;机制灵活,让公司健步如飞”。姬苏春坦言,为什么一些国有企业成为民企免费培养人才的“黄埔军校”?就是激励机制不到位,留不住真正创造价值的人。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中航重机在推进瘦身健体的同时,广泛开展了股权激励、分红权激励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例如,中航重机所属的永红航空机械有限公司,为了彻底落实军民、民品分立,于2016年将民品公司以独立法人的身份搬到50公里外,避免同在一个厂区、现吃一锅饭的 “近亲繁殖”。
据悉,2020年,中航重机至少有3~5家企业高管团队,将获得400万~600万元的分红奖励。
此外,中航重机还在部分企业探索了职业经理人制度。所谓岗位分红激励机制,即采取 “规定动作”和 “自选动作”相结合原则,激励相关企业 “跳起来摘桃子”。完成目标值后,根据新增利润给予高管 (除年薪外)15%~20%卓越奖励。
在永红换热冷却技术有限公司,这个亚洲规模最大的热交换冷却企业,一切都以国际化为标准。据该公司总经理杨飞舟总结,军品和民品是两种不同的生态玩法,如果用军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去管理民品,那就是一个 “死”字。
因为,军品的研发模式不计成本研制成功为止。而民品新品的玩法是快速抢占市场,有效控制开发成本,一切以效率为先,速度为本。
近年来,他们以国际市场为牵引,做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营业收入从三年前的2亿元、3亿元、4亿元连年递增。2021年营收突破5亿元大关。
火爆的业绩有足够吸引力的收入作为支撑。该公司领导原本是总部中层干部,收入大多在20万元左右。如今独立动作后,收入由基础年薪+绩效分红两部分组成。分公司领导的年收入有时超过总部领导的年薪,收入高达60、70万元人民币。
让下属企业收入超过管理机关,让员工收入超过总经理、甚至董事长,这在军工企业极为罕见。姬苏春说, “这不是收入多少的问题,而是以机制灵活触动体制变革的大问题”。
业绩背后,是中航重机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路径——聚焦航空主业,突出强军首责。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