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莉莉
从1月12日召开的苏州市委人才工作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苏州市将全力打响“人到苏州才有为”品牌,紧紧围绕打造国家级人才平台、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人才队伍现代化、人才效能现代化、人才发展治理现代化,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苏州贡献”、展现“苏州担当”。
苏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俞愉介绍,近年来,苏州市坚持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持续升级人才政策,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提优人才发展生态,取得了积极进展。人才队伍量质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人才总量达321万人、增长41%,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超30万人。近三年新增参保大学生近200万人,入选国家级创业类人才连续9年列全国首位,入选省双创人才连续15年列全省首位,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人才效能显著增强。全市领军人才企业达2771家、累计纳税超500亿元,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74家,46家企业实现上市。98%的领军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办了全市六成以上的科创板上市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
人才改革持续发力。从2016年的“人才新政40条”,到2020年的“人才新政4.0版”再到2021年的“人才制度改革十五条”,先后两次对人才政策进行提档升级,出台50多项举措,形成了覆盖引进和培养、塔尖和塔基、个人和团队、创业和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引育体系。在外籍人才方面,主动接轨国际人才评价标准,累计发布了5批344项职业资格比照认定目录,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中德专技人才之间的互认。
人才生态不断优化。中组部在苏州挂牌成立全国唯一的创业人才投资中心,设立超20亿元规模姑苏人才基金,推出国内最高授信额度人才贷,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为人才提供一揽子专属服务。
苏州市以更实举措抓好贯彻落实,以更大魄力广聚天下英才,以更优生态提升人才效能。日前,苏州市专门建立和完善了人才特聘顾问制度,聘请11位院士作为苏州市人才特聘顾问。今后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人才总量达400万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超1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左右,人才结构实现新优化,人才效能达到新高度,人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到2030年,基本建成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人才制度优势显著转化为发展优势。到2035年,全面建成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水平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位居全球城市前列,成为对外开放程度更高、创新活力更强、人才科技成果更丰富的国家人才改革示范区。
【附】
(仅供参考)
1.问:苏州作为制造业大市,对于产业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目前苏州在产业人才的培育上有什么好的做法?(市工信局)
答:人才是驱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数字经济时代,各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决定了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水平。针对我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产业人才匮乏的短板,我局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推动产业人才培育。一方面,积极拓展校企人才共育力度,推动苏州大学软件学院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苏州市电子信息技术学院和苏州同济区块链研究院获评省区块链人才培训基地,苏州百年职业学院获评国家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加快我市数字技能人才培养,锻造区块链、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推动工业软件龙头企业同元软控与苏州大学合作,打通产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实际应用培养的通道。聚焦产业需求,专题召开人才供给研讨协调会,去年苏州大学已扩招微电子专业相关学生60人。另一方面,大力提升产业人才生态浓度。积极组织国家“软考”、“i”创杯创新创业大赛路演、中国区块链开发大赛、“育鹰计划”、集成电路人才培训等活动,构建多层次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主动对接工信部电子五所、电标院、赛迪、工联院、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信通院等部署机构及中软、统信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围绕可靠性检测、标准化研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信创等领域,加快推动国家级人才培育机构在苏落地。
2.问:下一阶段苏州在加速引聚科技人才方面有什么举措?(市科技局)
答:科技人才是推动全市创新发展水平向更高层级跃升重要依靠,下一步,我局将着重在三个方面加强布局、持续发力。一是大力汇聚顶尖力量。以“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上不封顶的特殊支持,大力引进具有科技前沿引领力、科研资源集聚力、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和重大创新团队。力争到未来三年引进20个顶尖人才和重大创新团队。探索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科技自立自强为出发点,以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为导向,聚焦战略性领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研究。为其量身创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战略科学家按需开列人才清单和资源配置清单,开辟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管理自主权充分赋予、财政投入稳定持续的“科研特区”。二是持续厚植双创森林。实施领军人才“倍增计划”,姑苏领军人才计划立项数每年保持15%以上增长,用4年时间实现领军人才总量翻番,全市引进扶持人才(团队)20000个以上。进一步聚焦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按照“一区一特色”导向,构建更加扎实的重点产业人才专项体系,靶向打造产业人才集聚区,不断提高人才和产业的融合度、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度。三是重点培育青年人才。聚焦提升城市创新活力,培育一支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基础研究等方面有所建树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深化姑苏领军人才青年专项,突出引进和培养并重,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并行,全面突破资历、来苏时间限制。完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培养办法,将姑苏领军人才计划中青年领军专项的支持比例提高到30%以上,市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中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的项目比例提高到70%以上。
3.问:会上提到,当前苏州正加快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中国人才发展现代化强市,请问未来苏州在人才引进渠道方式上有何规划考虑?(市人社局)
答:近年来,面对海内外引才“窗口期”和“挑战期”,苏州坚持树立全球视野,进一步强化了苏州全方位引才矩阵作用,形成聚焦产业、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人才集聚态势。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局将积极抢抓建设国家级人才平台重大机遇,围绕建设产业创新集群,重点聚焦战略性科学家、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高技能人才、青年人才等群体,在人才引进渠道方式上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在强化企事业单位聚才主阵地上发力。加大力度实施高校院所引才、企事业单位引才用才等政策,全力支持创新型企业以及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等建设发展,放量引进科技研发和产业紧缺人才,未来五年培育百万“姑苏工匠”。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池制度”,对在苏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重大战略需求引进的特殊人才,按规定给予事业编制保障。二是在提升赛事平台吸附力上发力。高水平举办第十四届国际精英创业周,始终坚持项目为王,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扩大“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举办频次和范围,加大大赛与人才计划的贯通衔接,全方位支持获奖项目落户苏州。创新模式开展“校园苏州日”“校园引智活动”,精心举办技能英才周、长三角博士后学术论坛暨博士后创新创业对接活动。三是在促进区域人才开发协同性上发力。提升已有海外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滚动支持并新增一批国内外创客育成中心。持续推进博士后海内外“飞地”建设,建设校地博士后联合培养平台,启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依托中新、中德、中日、海峡两岸、自贸片区等开放平台优势,持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系合作,在省内高校开设“人才落户直通车”,推动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四是在搭建双招双引联合体上发力。充分激发社会引才力量,打造更高水平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人力资源产业园。鼓励国际高端猎头机构在苏依法设立运营机构,搭建高端猎头项目供需对接平台。挖掘资本引才、以才引才潜力,多渠道多元化全领域吸引海内外人才。打造专业化人才招商队伍,在培养激励机制上探索更有效举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