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今年,北京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北京生态环境越来越好,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持续向好,实现连续六年提升。”12月28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在“京彩2021”北京生态环境年终盘点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北京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常态蓝”逐渐成为市民生活的背景,“生态绿”正在成为首都亮丽的底色。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于建华表示,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实现持续改善,再创新优。
截至11月底,北京市PM2.5累计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创本市历史同期最优,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中也是最优“双优”成绩。其他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保持下降,实现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精准治污,瞄准靶心。发布了第三轮PM2.5来源解析研究成果,对现阶段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精准分析,有的放矢,科学制定下阶段大气环境治理措施。针对重点问题,疏堵结合加速优化车型结构,目前全市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机动车占比达70%,车型结构历史最优;针对重点时段,在空气重污染易发的秋冬季,连续五年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在夏季开展VOCs专项治理;对重点区位,利用“热点网格”技术,实现精准识别、达到精准执法;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开展VOCs治理专项行动,突出强化重点行业关键环节全面排查整改。
科学治污,支撑有力。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化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实现对所有街道(乡镇)颗粒物监测全覆盖;搭建了全国首个重型汽车在线监控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扬尘视频监控平台、创新开展VOCs和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在环境监测、污染源监管等方面全面构建“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通过科技手段的加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仿佛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治理监管更精准有力。
依法治污,保障给力。进一步完善了法规标准,执行“京6B”汽柴油两项地方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国四标准、扩大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止使用范围等多项标准政策。目前,已经构建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仅大气类在用地方标准就达41项。
除了空气质量实现持续改善,2021年,水体更清洁了,土壤更安全了,生态更宜居了,发展更低碳了。
统筹“加”“减”提升优良生态环境
于建华介绍,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持续向好,实现连续六年提升。
作为人类活动频繁的超大城市,北京如何进一步提升优良生态环境服务能力?答案就在于统筹好污染减排“减法”和环境扩容“加法”。
于建华表示,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污染减排“减法”的同时,北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南水北调、平原区百万亩造林工程及其他绿化工程,做好扩大环境容量的“加法”,生态环境状况稳步向好。
加强保护,和谐共生。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基础上,推出了“北京生物图鉴”系列科普,讲述调查发现的动植物和其他生物。我看到有网友留言:“北京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原来它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还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推出了“大美北京”线上展览,向世界展示了生机盎然的“北京湾”。小到一条微博互动留言,大到世界舞台,在北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
于建华表示,2021年6月5日起,《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实施,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内容纳入市委生态文明委年度重点工作,把开展本底调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同部署、同落实。
同时,还推动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实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2021年,海淀区、怀柔区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平谷区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目前,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已经覆盖五个生态涵养区,并辐射到中心城区,打出了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金名片”。
以降碳为抓手助力绿色转型
于建华表示,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继续坚持以降碳为抓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先行“碳”索,绿色转型。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将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清洁转型,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在全国率先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编制“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深化碳市场建设,发布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等多项地方标准,核发重点排放单位配额并督促履约。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CCER)落户北京。指导成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行动联盟,加快构建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自愿减排产业生态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