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邹洁
近期,北京市连续发布了两个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一个是《关于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另一个是《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两个政策一个针对普惠,一个针对重点,形成“双16条”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
日前,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该局副局长王磊就“双16条”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向媒体进行了解读。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及北京银行的相关负责人也一起出现在发布会现场,分别介绍了他们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金融服务和“专精特新贷”专属产品。
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十四五”末将达5000家
王磊指出,“北京市中小企业的特点是主体数量多,科技含量高,市场活力强,韧性和成长性好。”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共有中小企业166万家,数量稳中有增,营业收入持续增长,技术创新活跃,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市30%以上的税收、40%以上的营业收入、50%以上的技术发明专利授权、60%以上的就业机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小企业已成为北京市技术和产业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首都‘五子’联动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王磊说。
王磊强调,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长期深耕细分市场,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是中小企业的“硬核”部分。北京市将“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培育摆在重要位置,已经初步形成渐进培育、梯度发展的格局体系。目前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12家、市级“小巨人”390家、国家级“小巨人”257家,还有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共45家。这些企业整体表现出“小市值、高估值、高成长、高盈利”特点。以市级“小巨人”企业为例,超五成研发占比达10%以上,超六成利润过千万,近七成属于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王磊表示,“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做优做强的重要途径。北京市力争到‘十四五’末,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市级‘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
实施“双16条”政策坚持技术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据王磊介绍,近年来,北京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狠抓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在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支持、保障企业权益、做好企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北京市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中小企业发展条件和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发展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和常态化、中美贸易摩擦、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北京市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也面临着生产成本高、融资渠道有限、优秀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经信局会同北京市发改委及其他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研判疫情常态化形势,广泛开展企业调研,结合北京市实际,制定出台了“双16条”政策。
王磊指出,“双16条”政策贯穿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这一条主线,着力打造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的良好生态,聚焦创新引领、融资支持、智能化发展、绿色发展、质量品牌建设、智力支持等多个维度,加强普惠式全方位政策支持;同时,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中小企业聚焦主业、苦练内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拿出一批“独门绝技”“拳头产品”,引导更多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打造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坚实支撑。
“双16条”政策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在技术创新方面,凡是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口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用品或采购相关国产设备,可享受税收减免等支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及成果转化、参与国家及北京市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大基础创新产品的首制首试首用保障,推进解决企业创新产品走向市场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难题;向企业开放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场景,提供算力支持,鼓励企业参与投资项目应用场景建设。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推动“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依托“京通”“首都之窗”等市级办事平台,推动实现涉企事项和政策的“一站式汇聚、一体化申办”;在加大对中小企业普惠金融供给、降低融资成本的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配置资源,开发“专精特新贷”“专精特新保”“专精特新险”“专精特新基金”等金融产品,匹配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用途的资金需求,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经营周期和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探索股权投资支持模式,鼓励引入S策略,完善基金退出机制,提升私募基金投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政策覆盖全行业全链条聚焦重点行业企业需求
在解读“双16条”政策时,王磊特别指出,“双16条”政策体现出全覆盖、精准施策、高质量发展三个特点。
全覆盖体现在:覆盖全行业。以“普惠”口径覆盖北京全市各类中小微企业,相关财税支持、普惠金融、权益保护等政策措施覆盖制造、商贸、文旅等各行业;覆盖全生命周期。贯穿中小企业初创、成长、上市发展全过程,如针对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减征企业所得税,推动中小企业全面上云用云,支持各类中小企业空间载体、“专精特新”制造业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对企业上市过程中辅导备案、证监会受理、上市挂牌等阶段给予资金奖励,帮助上市企业对接金融机构提供股票质押、并购融资、定向增发等金融服务等;覆盖全产业链。关注重点行业产业链全链条发展,提出支持企业围绕薄弱环节开展揭榜攻关和样机研发,支持整机(系统)与关键零部件企业开展协同开发和产业化等政策,以及鼓励围绕产业链布局开展并购重组,推动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供应链、产业链等支持政策。
精准施策体现在:精准聚焦纾困与提升。以财税减免,降低企业高频事项支付成本,使用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和代偿补偿资金,引导降低融资成本、给予小微企业贷款贴息等措施,多措并举助企纾困;精准聚焦重点行业需求。如针对医疗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出建设高质量研究型病房加强创新药械临床研究、合理增加定点医疗机构医保总额等相关措施;精准聚焦企业核心诉求。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问题,鼓励银行加强流动资金贷款支持,要求大型企业不得以商业汇票等非货币资金形式支付拖欠账款。针对企业用工错配问题,充分发挥高校作用,通过设立紧缺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引入企业人员担任产业导师、开展联合培训、投放急需紧缺专业岗位等措施,精准匹配企业人才需求。针对人才落户等难题,突破北京市现有人才政策,对国家级“小巨人”引进优秀毕业生单列落户计划。
坚持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支持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需求清单,推出一批基于云服务的数字化工具,发布一批部署简单、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全面上云用云。为“专精特新”企业免费开展智能诊断评估,对其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改造进行资金奖励;支持集聚发展。打造 “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对老旧厂房等存量产业空间改造为企业研发或生产用房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助或贴息支持,对不新增用地扩大产能的企业,在符合规划条件下可适当提高容积率,保障企业发展空间需求;支持企业市场拓展。在“京通”“北京通企服版”搭建“走出去”专区,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设或并购企业、开展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对开展外贸业务的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国际市场宣传推介等活动给予资金支持;支持企业质量品牌建设。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为企业提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服务和解决方案,对企业申请国外发明专利、开展国际产品认证等给予资金支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