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股频频破发倒逼证券投资回归理性

发表时间:2022-01-06 15:34
分享到:
■ 中国工业报 左宗鑫

  打新犯了愁?!
  “高额的发行价” “巨大的募资额” “横跨三地资本市场上市”等标签,让作为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企业——百济神州 (688235)在上市前一度被市场视为 “大肉签”,但最终其却沦为 “烫手山芋”,反差之大,让人愕然。
  12月15日,百济神州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开盘价为每股176.96元,最低下跌至155.02元,最终以160.98元报收,较192.60元/股的发行价大跌16.42%。换言之,参与打新百济神州的投资者,若中一签其亏损额高达1.6万元左右,使得百济神州成为今年注册制背景下上市新股中,打新亏损数额最多的个股。
  新股首日破发是A股市场较为罕见的现象,以往偶尔发生,但也不持久,而这一规律在2021年却被彻底打破。今年以来,16只新股出现了首日上市即破发的情况,其中,12只为10月22日后上市的新股。面对这一市场变化,已有不少投资者在新股上打起 “退堂鼓”,打新不再是 “躺平”就可以赚钱的投资方式。
  
打破 “新股不败”神话
  A股市场历来流传着 “新股不败”的神话,指的是新股首日基本上以上涨收盘,区别只不过是涨幅多少的问题。尤其是,在科创板与创业板放开新股涨跌幅限制后,打新首日收益更是一度十分可观,今年7月19日上市的读客文化(301025),凭借着超低的发行价,首日暴涨1942.58%,刷新了A股新股首日上市纪录;而8月16日上市的义翘神州 (301047),更是中一签首日收益便可超过10万元。
  据通联数据Datayes!统计显示,在2016年5月30日至2021年12月15日的5年多时间里,深沪两市共发行上市了1773只股票。在1773只股票当中,股价首发日上涨的有1760只,占比高达99.27%。而这 “闭眼打新”的时代似乎在今年要开始终结,从今年10月下旬开始,新股出现了集中破发的情况,截至12月15日,年内已有包括百济神州在内的16只新股在上市首日破发,“新股不败”这样畸形的投资格局开始被打破。
  据Wind统计,除百济神州外,今年科创板还有6家公司在上市首日遭遇破发,分别是成大生物 (688739)、迪哲医药-U(688192)、新锐股份(688257)、中科微至 (688211)、中自科技 (688737)和新点软件 (688232)等6家科创板公司,它们在上市首日开盘平均跌幅分别为18.19%、14.42%、8.51%、4.9%、1.27%和0.22%。
  在业内人士看来, “新股破发”现象可能与注册制改革持续深化有关。独立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王赤坤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表示,“随着IPO的扩容,IPO企业数量增加,IPO企业融资需求增长规模远高于资金供给增长规模,估值是资金供求关系的产物。在此情况下,整体估值理应下降。随着注册制的实施,有部分公司上市时的估值高达百倍,估值被透支虚高,‘新股破发’实际上在偿还投资的估值。”
  通过回顾以往新股破发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注册制下破发的第一只新股是2019年12月4日上市的建龙微纳 (688357),上市首日便跌破发行价43.28元/股。但上市首日股价的破发也可能是资金的一时选择。以建龙微纳为例,随着公司业绩持续优异的表现,股价也不断攀升。截至12月17日收盘,上市2年的建龙微纳股价已较发行价上涨逾386.6%。
  
理性看待 “第八轮破发潮”
  放眼全球资本市场,新股破发很常见,比如,美股市场的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就超过20%,我国香港市场上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也达到15%左右。而过去的A股,新股都是大涨,且普遍都比同行估值高出一倍多,已有些沦为博弈的工具。
  虽然过去30年中,新股大涨是普遍现象,但其实在A股历史上也出现过七次新股破发潮。据iFind数据显示,自1991年A股开市至今,共出现了七轮新股破发潮,分别发生在2004年6~8月、2007年10月~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及5~7月、2011年1月~2012年1月、2012年3月~9月、2018年2月~10月。
  从历史来看,流动性是 “破发潮”的催化因素,过去七轮 “破发潮”均出现在市场情绪不佳、流动性趋紧时。“2021年新股首日破发频频出现,说明一级市场过热导致发行价过高,且股市快速扩容导致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下降所致。”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指出,另外,新股频繁破发也与个股具体状况、板块状况以及大盘走势有关。据悉,10月以来,受市场整顿量化类资金及宏观流动性收紧预期影响,A股成交量从1.5万亿元回落至1万亿元左右,流动性边际收紧催化本轮新股大面积破发。
  除流动性因素外,此轮破发潮出现更重要的原因或与9月18日推出的新股询价机制改革有关。
  询价新规将最高报价剔除比例由过去的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不低于1%,高报价被剔除概率大降,同时放开不超过 “四值” (网下投资者有效报价的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五类中长线资金有效报价的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四个值)孰低值的要求,定价超过 “四值”孰低值的,超过幅度不高于30%。如此加强新股定价市场化,放开买卖双方 “博弈空间”,对报价中枢、中签率、收益率等均产生广泛影响,整体新股报价中枢呈上移趋势。
  此外,随着新股破发现象的增多,超额配售选择权 (或称 “绿鞋机制”)也开始备受关注。“绿鞋机制”是指在IPO过程中,允许承销商向投资者出售比原计划发行更多的股票。 “绿鞋机制”主要目的是防止新股发行上市后股价破发,以增强参与一级市场认购的投资者信心,实现新股股价由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平稳过渡。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百济神州选择引入 “绿鞋机制”。根据公司公布发行结果,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数量为103.25万股,弃购金额为1.99亿元。而百济神州授予中金公司为期30日的超额配售选择权,可超额配售不超过1725.80万股。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注册制推进,后续使用 “绿鞋机制”的新股可能会越来越多,并有望形成一种常态化机制。
  “A股新股破发的原因还有2020年的牛市原因。”王赤坤表示, “2020年,整个社会流动性还是比较充足,二级市场的资本是最聪明、最灵活的,资本先于二级市场制造了2020年牛市行情,并带动了一级市场的估值高涨。资本市场存在着过热的问题,二级市场项目估值也被高估。一级市场的资金特别多,一级市场的估值已经追上并赶超二级市场,被资本追捧的项目可以从一级市场上拿到不少资金。按照以往的经验,所有被资本热追的板块都有一个回调过程,这个回调过程就是挤泡沫的过程。2021年二级市场率先回调,且回调幅度较大,一级市场反应迟于二级市场,使得现在部分一二级市场的倒挂,部分新股破发就是估值回调的结果,这可能将是常态。”
  “此外,部分投资人因为没有专业投资能力,只关心企业盈利状况,伴随着部分上市公司季报、中报、年报下降或亏损便卖出股票,一些好的股票被误杀,也是导致很多上市公司新股破发的原因。”王赤坤进一步解释道,作为投资者,不仅要看当前盈利状况,更要关心企业发展预期,一些具有前景的项目初期盈利可能并不乐观,但只要项目前景看好、研发成功,市场发展可期。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布置的2022年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在注册制下让新股定价更真实、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是询价对象、上市公司、投资者以及其他市场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就会得到更好地发挥。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