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重回扩张区间。12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认为,我国工业制造业继续加强,有利于巩固壮大实体经济。1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在9月份和10月份连续两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情况下,重回到扩张区间,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保供稳价的力度加大。11月份煤炭价格环比出现下降,钢铁、有色行业价格同比涨幅出现回落,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也有利于改善企业预期。二是政府助企纾困力度在加大。面对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尤其是一些中下游行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经济特别是对于中下游企业、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预期。
总的来看,11月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付凌晖表示,从全年看,我国经济有望稳定恢复,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一是经济稳定运行态势在延续。二是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三是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增强。
我国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稳定恢复,实体经济继续加强,积极变化逐步增多,但是要看到,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散发影响仍在持续,供给和需求仍面临较多制约。从增长看,一、二、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5.5%和4.9%,三季度经济增速回落比较明显,反映出经济存在下行压力。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6.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9%、10.7%;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4.0%,两年平均增长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554亿元,同比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4.0%;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
不过,我国创新引领作用明显,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快速增长。1-11月份,我国制造业投资调整优化,制造业投资增长13.7%,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2%、6.4%。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6.1%、24.7%;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检验检测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7.5%、14.8%。
付凌晖认为,面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等多重挑战,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大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从11月份来看,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了恢复态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国际收支继续改善,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发展韧性不断增强,经济运行总体稳定。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判断,这是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疫情蔓延、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国内阶段性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背景下提出来的。付凌晖表示,统计数据清晰地反映了“三重”压力和经济下行压力。从需求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年初两位数增长回落到个位数,两年平均增速由3月份增长6.3%回落至8月份增长1.5%,近两个月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投资同比增速同样是由年初两位数增长回落至个位数增长,两年平均增速整体上出现回落态势,反映了需求收缩的变化。”付凌晖分析。
从供给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部分能源和金属供给偏紧,汽车等部分行业“缺芯”问题影响明显,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连续扩大,同时汽车产量出现连续同比下降,反映出供给冲击的影响。
从预期看,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自4月份以来连续回落,9月份和10月份跌至收缩区间,其中小型企业制造业PMI连续7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受疫情影响波动比较大,但从总体上呈现回落态势。11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1%,比10月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回落至收缩区间主要是受疫情散发的影响,但反映出预期转弱的情况。
从未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韧性强的特点比较突出。下阶段,持续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机结合,保持经济稳定发展仍有较好基础。
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支撑有力
随着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扎实推进,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力度加大,11月份,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实体经济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进出口增势良好,民生保障有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20年因疫情影响出现下降,202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稳步提升,同时投资增长在改善。
付凌晖认为,总体来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较高水平,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80%。下阶段来看,我国内需仍然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从消费来看,我国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目前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正处于消费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快速发展时期,消费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从投资来看,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还具有较大差距,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蕴含着巨大投资空间,加之产业升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工业化、信息化融合需要加大投资。
同时,我国在扩大内需方面面临一些制约,目前在城乡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还比较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增长,而且资源要素成本上升对投资回报率产生一些不利影响。目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放缓,通胀压力上升与疫情蔓延交织,我国经济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
随着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加大,保供稳价和助企纾困政策的显效,四季度以来工业生产连续加快,工业品价格涨幅出现回落,外贸外资较快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取得成效。付凌晖强调,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支撑有力,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宏观政策调节有力实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有望较好实现。“从2022年发展看,战胜困难挑战、保持经济稳定运行仍有较好的支撑。一是内需拉动有望增强。二是创新驱动态势向好。三是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推进。四是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五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付凌晖说。(孟凡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