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刘玉发
10月15日,中国工业报从宁波经信局信息化推进处了解到,数字化改革是浙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作为数字化改革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宁波围绕“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和“浙企”系列重大应用,打造一批多跨应用场景。
一、提供精细化工业土地综合治理宁波模式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近年来,浙江宁波借助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制造业发展成绩斐然。数据显示,2020年宁波市工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为5200亿元,拥有制造业企业12万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9个,全国制造业“单打冠军”制造企业39家。
毋庸置疑,土地资源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土地资源高强度开发,如何解决工业土地碎片化、资源紧缺、协同治理效率低下,工业企业分布散、乱,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等问题,宁波市经过多年探索找到了答案。宁波鄞州区通过梳理区域产业“地气”大数据,以产业治理、项目治理、企业治理、土地治理、厂房治理等为重点任务,创新搭建“接地气”的工业平台——制造业全域治理数字化平台。该系统在对工业土地数据进行全面排查归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块精准施策,以管理智能化、开发集中度、亩均产出值等为重要抓手,探索出一条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的工业土地综合治理的宁波模式。
二、流程数字化 “土地入库”实现智能管理
据了解,宁波鄞州区成立工业全域治理办公室,运用“无人机航拍+人工现场核查”方法,全面排查摸清存量;与第三方信息技术公司合作,上线“接地气”的工业平台——制造业全域治理数字化平台,建立地块、工业用地指标等多个专题数据库,实现对工业土地数据动态化和指标可视化分析,解决土地资源家底不清、权属不明的难题。与此同时,还通过积极开展工业土地拆违专项行动,全面清退低效落后产能,并针对废旧矿山土地利用率低的实际情况,通过平整孤丘、治理边坡等系列举措,完善公共空间功能,充分挖潜、做大增量。截至2021年7月中旬,该区已为47.33平方公里工业土地建立了数据库,累计排摸“批而未供”土地3621亩、“供而未用”土地573亩、“用而未尽”土地223亩;累计拆除工业土地上连片违章建筑28.57万平方米,腾出土地面积316.72亩,已挖潜矿地2500亩。
三、创新引资工作模式 “产业进园”增强开发集中度
针对土地集中度不高、土地权属性质复杂、前期资金投入成本大的镇(村)级工业区块,鄞州区创新实施以国有企业为单一主体收购并连片开发的模式,优化区域工业土地利用格局和开发效率。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汽配、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民营企业在加快土地综合利用、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的带动作用,由区工业全域治理办公室为企业配置“发展顾问”,指导并协助工业土地统筹开发利用。
据了解,该区姜山镇的郁家、墙弄2个村级工业区原有27处企业(个人)用房,亩均税收仅2万元。村级工业区打包收购片区内工业土地后,通过统筹规划、整合用地、建设新型厂房等系列举措,打造集聚通讯设备、集成电路等产业的未来工业社区。目前已有华瓷通信、龙讯电子等1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成入驻意向,预计2022年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税收3亿元。
四、精细化管理“企业上楼”提高土地含金量
为更好解决宁波工业土地碎片化、资源紧缺、协同治理效率低下,工业企业分布散、乱,产业集聚程度不高等问题,鄞州区通过系统分析“V”字模型,对工业治理目标进行拆分、梳理再重构,明确应用建设路径与整体框架,精细化管理,助力传统产业“上楼”,提高土地容积率;同时聚焦信息软件和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加快新兴经济领域产业园区建设,将其作为完善产业链条、实现集聚发展的载体,助推新兴业态“领跑”,提高土地含金量。该区还通过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制度改革,确定出让土地的容积率、亩均税收等6项指标,全面提高土地容积率、利用率。目前,鄞州区共组织22宗工业地块1100余亩土地实行“标准地”出让,平均土地容积率达1.5以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