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电动化的进程中,我国汽车产业凭借先发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这只是汽车革命的上半场,下半场是基于高新技术的网联化、智能化、数字化。这里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其中芯片和操作系统作为数字化的基础,将是竞争的焦点。我国的芯片企业、软件公司、互联网企业和通信设备企业要看准这一发展趋势,走到前台,来迎接这一难得的创新发展机会,并与汽车企业跨界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实现汽车强国的宏伟目标。
新冠疫情的冲击暴露了我国在车载芯片供应链上的短板,这也是全球供应链的短板。在过去的30年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在提高产品性能、降低成本方面实现了跃升,但是这种过度集中也使得某个区域或国家出现自然灾害、基础设施障碍或地缘政治摩擦等问题的时候,会使全球的芯片产业出现不同规模、持续时间不等的断供,今年的疫情集中显示了由此带来的风险。
中国汽车芯片设计起步比较晚,涉及汽车安全的发动机、底盘、车身控制等关键芯片,我国的国产化率只有3%,同时也不掌握车规级认证标准,用户对国产芯片的信任度也比较低。我国拥有规模最大、创新活跃度最强的智能汽车市场,它正在牵引着智能汽车芯片的创新。近年来,我国芯片设计企业快速成长,车用芯片设计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传统芯片供应链“卡脖子”的情况下,国内车企也增强了选择国内企业研发设计芯片的意愿。
中国芯片企业作为后来者,在创新发展中遇到的一个很难突破的关口,即进入市场的壁垒,也就是如何突破已经固化了的芯片市场的供需格局。去年开始的芯片危机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传统芯片供应体系供应不足;二是目前全球高性能车载计算芯片的产业格局还没有固化,这两个因素为我国新起的车载芯片企业打开了一个在竞争中崛起的机会窗口。“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闯进全球芯片的供应链。”
另外,操作系统也是未来竞争的焦点。目前,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局,在操作系统归一的过程中,各家企业都有竞争胜出的机会。
智能汽车的控制系统软件的经济技术价值几乎可以与当年的PC和之后的智能手机的软件系统相比,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无论在技术能力、产业规模、创新活跃程度来看都走在全球的前列,也是智能网联汽车创新最活跃、用户多样化要求最迫切且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比较完整的国家。在基础软件涉及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语音识别等相关方面都不落后。从需求侧和供给侧都具备开发出更加适合我国需要的自主可控的中国版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的条件,机不可失。
中国电动汽车发展10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汽车强国的底层是零部件强国,未来汽车对传统汽车的颠覆性,使传统零部件体系的70%以上面临重构,使汽车零部件的概念和范畴发生了变化。价值链也在迅速变化,软件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基础和竞争力的核心。有机构预判,在整车成本系统中软件将从成本的15%上升到60%。目前新型零部件的技术壁垒尚未形成,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为中国的零部件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未来汽车所涉及的软、硬件系统,绝不是一个行业、更不是一个企业所能全部覆盖的,跨界融合、企业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建立起稳定高效的供应链和产业生态才能固本强基。我们要以零部件强国支撑汽车强国,我们要改写技术空心化的历史,必须做持续的努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