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动驾驶是一项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作为一家2019年成立的公司,致力于封闭场景的L4的自动驾驶汽车开发的浙江翊珩科技有限公司是凭借哪些竞争优势发展起来的?日前,在2021泰达汽车论坛期间,中国工业报等媒体采访了浙江翊珩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文龙,让我们来看看这位00后CEO是如何描绘未来无人驾驶车的蓝图。
中国工业报:园区低速也有人和自行车,如何保证自动驾驶安全性?
刘文龙:我们采用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多重冗余方案,经过大量的算法训练 和实景建图 ,结合灵活的底盘系统和智能路径规划算法,可以避免碰撞。如果有主动撞击无人车,我们也有压力传感器感知碰撞后自动急刹并断电的保护机制,确保不会发生严重的行人伤害。我们一般运行车速为5~10km/h,比人走路快不了多少,急刹时刹车距离极短,20cm内,物理上也确保这是安的。
中国工业报:是否存在法律风险,行业规范目前到什么程度?
刘文龙:上开放道路是需要申请自动驾驶牌照的,我们公司目前的产品定位是封闭园区、末端配送,法律上还没有规定必须要资质或准入牌照,只需要园区管理方同意即可。未来我们也会和其他无人车企业一起制定低速无人车的行业规范,保证行业健康发展。
中国工业报:翊珩科技与其他无人车公司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刘文龙:目前涉及无人车的公司很多,有的精于算法,有的精于底盘,有的精于传感器,而翊珩科技的优势在于我们是全场景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你可以想象我们是无人车中的主机厂,我们有与舍弗勒合作的代表未来的角模块底盘设计,整车采用模块化、通用化、平台化、柔性化的设计与生产,借助汽车行业的设计和试验规范,保障了无人车的耐久性与可靠性。同时依托模块化等设计理念,可以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与多数小批量示范性运营是完全不同的思路,我们要通过定制化设计、无人车销售、运营系统等一整套解决方案去实现规模化盈利。我们认为,只有实现模块化,才能缩短开发周期,平摊开发费用,把无人车的成本降到最低,实现业主方的盈利目标。同时我们与华为等生态合作伙伴一起把市场做大,产销量上来以后无人车的价格会下降到现在的几分之一,十分具有竞争力。
中国工业报:作为00后CEO,是怎么把公司做到现在的规模?
刘文龙:年轻有年轻的好处,年长有年长的优势。我借助年龄的优势笼络了一批人才,也得到了好多人的帮助,正是大家的齐心协力才有了今天的规模,我们还会以更快的速度进一步发展。
无人车这个行业也很年轻,这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也正是这种年轻,大家才愿意一起来创造未来,可能也因为我年轻大家愿意和我一起创造未来。
中国工业报:公司的目前定位以及未来想做到什么程度?
刘文龙:公司目前的定位是做全场景的无人车解决方案供应商,在满足客户定制的需求下又能做 到模块化设计和生产,降低研发生产成本,快速实现量产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未来基于无人小车的经验,借助V2X会逐步扩展到园区周围,一步步走向开放道路。同时车辆也会进行升级,从无人配送到载人运输,最终会推出人机共驾的乘用车和商用车。
我们管这个车叫“新物种”,现在的车还是有方向盘的,我在等待一个没有方向盘的时代到来。现在车一定要有方向盘,这是法律强制规定的,但既然都是自动驾驶的车了,还弄个方向盘干吗呢?未来我可造的“新物种”没有方向盘,只有座椅,是非常舒服的空间,交通工具就回归交通工具的本质,没有方向盘,没有刹车,它就负责运输。但是“新物种”的成熟一方面是技术,一方面是法律,所以我在等待这个机会的到来,前面的工作其实都是在铺垫。
中国工业报:公司对汽车行业会有什么贡献,打算在行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刘文龙:我们作为小公司思路很灵活,一旦认定了模块化的角模块,我们会全力推进。模块化、通用化、平台化、柔性化的思路一直贯彻在公司的整车设计、研发、算法、电气等各部门,也算是一种探索。最终实现无人车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这对无人车行业是巨大的贡献。对于整个汽车行业,可能这也是未来的趋势,我们愿意先做尝试,走出这条路来。所以我们的角色可能就是年轻的开路先锋,我们能承受失败与挫折,但我们不会放弃。(祁晓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