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8月乘用车零售环比下降3.3% 自主品牌强势增长合资企业销量低迷

发表时间:2021-09-09 11:41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余娜
 
  9月8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 “乘联会”)发布2021年8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8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45.3万辆,同比下降14.7%,相较2019年8月下降7%,增速偏弱;环比下降3.3%,与历年月度环比正增长在6-10%的区间相比异常低迷。除2008年北京奥运会7月偏高的特殊因素,本世纪中国车市历史上还未出现过8月环比下降。 
  “国内消费因素对车市零售影响较小,7月下旬南京疫情对8月车市没有明显影响。但马来西亚疫情加剧导致8月个别品种芯片突然断供,使得国内厂商和渠道信心剧烈受挫,超低库存下的经销商8月末零售不强。”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
 
  8月自主品牌强势增长 合资企业销量低迷
  8月自主品牌零售60万辆,同比增长6%,环比下降5%,相对2019年8月增长10%。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为42.1%,同比增8.3个百分点。批发市场份额45%,较同期份额增长8.8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产业链韧性强、有效化解芯片短缺压力,变不利为有利,在新能源获得明显增量,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乘用车等传统车企品牌同比均呈高幅增长。 
  “这两年自主品牌车企市场表现相对优秀,尤其今年自主品牌生产始终保持在60万辆以上的规模,7月份仍然达到68.3万辆的水平,相对于2020年7月份的52.8万辆同比增长29%良好状态,确保了自主品牌产销两旺的良好的局面,尤其是新能源车呈现同比2倍增速的良好状态,说明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能力得到一个充分的体现。”崔东树表示。
  伴随近期UNI-V、影豹等自主品牌轿车新车型的曝光,自主品牌进一步实现轿车突破成为行业共同期待,发展轿车成为自主品牌的全新机会点。
  在国内中型轿车市场,合资品牌集中度较高,大众、丰田、本田等强势主流品牌集聚。轿车作为自主品牌的短板,与合资品牌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产品力和品牌力不断跨上新台阶,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亦成为新的亮点。 
  乘联会认为,自主品牌对市场反应比合资品牌更快,开发速度快,更能紧抓国民消费审美趋势及变化。随着“95后”消费力的提升,合资品牌意识弱化,国潮文化的兴起,用户对自主品牌的接受度大幅提升。年轻人对轿车、尤其是智能轿跑接受度很高,自主品牌可在车辆外观、智能功能等方面继续发力。 
  “自主品牌的产品力提升+智能网联化+品质提升+造型突破+网红文化,将成为自主品牌轿车突破的新机遇。”崔东树预测。他同时提醒,“考虑到传统能源车进入换购为主的阶段,年轻群体的购买力和消费群体规模偏弱,远不如当年车市爆发期的年轻人对车市影响大。因此自主品牌的轿车市场突破是逐步崛起的过程。”
  与自主品牌形成鲜明对比,近期部分合资品牌市场表现持续低迷。
  今年3月以来,合资企业的生产呈现持续供给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合资车企每个月都呈现相对于上年同期大幅下滑的状态,尤其是在5月之后下行态势日益明显。今年7月相对去年同期销量,下滑高达30个百分点。 
  乘联会数据显示:8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65万辆,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4%,相对2019年8月下降22%。8月的日系品牌零售份额22%,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美系市场零售份额达到9.4%,同比微降0.8个百分点,表现较好。德系品牌受制于供给巨大缺口仍处于调整蓄势的阶段。
  “近期部分合资品牌生产表现相对较差。从今年1-7月的国际车企世界各国销量结构看,部分国际车企在中国地区销量下滑巨大。这也与部分国际车企的产品布局和芯片供应的差异化调整密切相关的。 ”崔东树分析。
  他坦言,受近期“芯荒”影响,个别欧洲车企集团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断弱化。最紧缺的资源给最赚钱的车型,是芯片供给的重要调配原则之一。豪华品牌最赚钱,因此首先会得到保障,其次是保障自己全资公司,再次才是合资企业,由此形成生产端的巨大反差。
  崔东树提醒,今年主流合资企业低迷与自主的强势增长形成一定的反差,一部分原因还在于自主品牌自主掌控产业链,采取强链补链的措施。考虑到更多的不确定风险,合资企业要强化自主意识,抓住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机遇, 减弱产业链僵化的困扰,实现合资企业以自身为核心的发展优势。  
  
  9月芯片供给或逐步恢复 总体产销不容乐观
  乘联会预计,由于7月中旬开始的马来西亚疫情已延续近两个月,因此疫情确诊人数已经跨越峰值逐步回落,未来的芯片供给有望在9月中下旬逐步改善,车市产销或迎来一定改善。今年中秋节在9月21日,假设9月底前芯片供给恢复,则有利于国庆节前产销供给改善。 
  8-9月,进入国庆前的年款新品上市期,有利于中高端换购需求增长。然而,今年供给不确定问题严重,导致新品上市放缓,不利于9月增量。
  刚刚闭幕的成都车展,除了延续上海车展新能源车型的较高关注度外,也有诸如广汽丰田赛那等多款MPV车型引发媒体和消费者围观;但考虑到目前车辆交付的不稳定性,48V、HEV等节能减排技术在中大型车辆上的应用或将在明年更上一个台阶。
  9月,各区域主要城市车展也是为车市“金九银十”造势的重要舞台,但由于库存车资源不足,展会效应也有所下降。
  9月7日刚刚在德国慕尼黑开幕的德国汽车及智慧出行展(IAA)中,小鹏、零跑等中国企业均有最新产品亮相,或将促进目前新能源整车出口优势进一步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9月的同期高基数压力将进一步突出。经济周期减速叠加疫情反弹的影响主要集中在8月-9月会有改善。近期PPI上行压力仍较大,而CPI的增长缓慢,采矿业、7月的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增速有所加快,中游、中下游和下游小微企业盈利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消费需求不旺的风险较大。
  行业利润水平不均衡,差异较大,汽车产业链成本解析、深化改革乃至重构或将成为关键议题。而同样受到芯片困扰的电子消费行业却利润超强,7月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受产品利润率提升等因素推动,利润同比增长37.8%,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37.9%,但汽车行业利润仅增长14%。 
  “目前合资车企和豪华车企的渠道库存已经处于极低水平,车市促销力度明显回收,因此处于‘供给决定需求’的特殊时期,9月总体产销仍不容乐观。 ”崔东树分析。
  利好消息是,工信部针对汽车生产企业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正在精准施策。一方面,容缺受理、先办后补;一方面,压缩时间、增加频次,助力汽车企业渡过缺芯难关。
  “目前的芯片短缺问题是疫情下的特殊情况,需要产业链协同应对。由于大部分车用芯片短缺的是落后产能,受短期供需失衡的影响。随着产业投资的急剧加大,预计供大于求必然是明年芯片市场的现实,要理性对应。 ”崔东树提醒。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