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贺克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需不断优化路径

发表时间:2021-09-08 14:00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在时空协同、过程协同、区域联动、深度脱碳上优化路径。”9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2021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上表示。贺克斌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角度,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低碳能源转型对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的决定性作用,围绕低碳转型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为美丽北京建设探索新路径。
  贺克斌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付诸行动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有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承诺。与此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贺克斌认为,当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在进程之中,碳达峰、碳中和实现时间短。我国亟须通过多层面开展行动,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旨在以更大力度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为实现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提供支撑保障。
  贺克斌表示,碳中和目标和空气质量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与清洁空气是一条协同的路径,中国的清洁空气行动同样推动了二氧化碳减排。在碳达峰情景下,结合当前空气污染控制政策,2030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可以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这之后,如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PM2.5浓度再下降的空间不大;在碳中和情景下,到2060年我国绝大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降低到WHO指导值(10微克/立方米)以下,PM2.5空气污染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所以,低碳能源转型对中国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起到决定性作用。
  此外,贺克斌表示,只讲“富煤”、“缺油”、“少气”不能全面准确描述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市我郭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5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比例超过85%,非化石电力在总电量中比重需超过90%。届时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将超过60亿千瓦,约为2020年累计装机量的11倍。风电、光伏潜在年发电量将达77.9万亿千瓦时,约为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的10余倍,加之水电能贺核能的开发利用,未来可再生(清洁)能源将能够支撑我国能源需求。
  基于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关系,贺克斌认为当下需要重视几个问题。一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时空协同机制、过程增效机制和区域联动机制,二是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脱碳路径优化与驱动机制,三是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与减排评估方法。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