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先立后破、遵循原则、循序渐进、重构产业、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8月26日,由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举行。此次论坛以“双碳目标下产业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为主题。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出席此次线上论坛,围绕低碳产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发展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等问题建言献策。
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
“‘双碳’目标,特别是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对中国经济社会短期、长期发展影响都很大,将带来一次产业结构重大调整、一个重大技术创新和投资机遇,一场配套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一次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重大变革。”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
刘世锦说,“降碳不能单打一,而是要推动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协同推进,协同推进并不说不重视减碳,或者把减碳的位置放低,其实它更有利于降碳。”
刘世锦表示,减碳是由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从根本上讲是要绿色技术驱动,所以生态文明的技术是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应该实现三个目标:第一是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率,第二是少排放和零排放,第三是与传统产业相比低成本。
他特别提到,绿色技术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很大变化,过去人们往往认为绿色技术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矛盾,但现在的绿色技术既做“减法”,比如污染防治;同时更多是在做“加法”和“乘法”,比如低碳、零碳等新技术,以及催生和利用这些新技术的绿色投资。
刘世锦表示,技术创新,其实更重要是制度创新。在力争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中长期绿色转型与短期经济平稳增长之间的关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要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降低增长速度,更不是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基础下人为打乱正常供求秩序。”刘世锦强调。
刘世锦认为,总的来讲,这一过程要立足长远,稳步推进,遵循绿色转型规律和市场规律,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应当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分阶段、有步骤稳步推进。
“过去我们讲破旧立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在这次绿色转型中应该是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刘世锦说,当前绿色转型着眼点要放到形成新的绿色供给能力上,有了新的才能替代旧的。绿色转型应遵循一些重要原则,包括低碳、零碳产业发展先于高碳产业退出,人员安置和就业发展优于资产处置,供给安全平稳作为绿色转型前提等。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
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面向碳中和,化石能源会转变成一种保障性能源,其中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是目前实现大规模化石能源零碳排放利用的关键技术。未来新能源发电+储能以及火电+CCUS,会组成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组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黄震表示。
黄震指出,这一过程是通过技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和转型的,因此要循序渐进、“先立后破”,不要一谈到“电力零碳化”就说“弃煤”。
面向碳中和,黄震认为,能源转型的方向主要是“五化”。在能源供给侧方面,包括电力零碳化和燃料零碳化。在能源需求侧方面,主要方向是电气化、智慧化和高效化。
黄震认为,电力脱碳和零碳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转型如何走?黄震指出,重点在于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如何实现燃料零碳化?黄震指出,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得到的零碳电力做各种各样的燃料。总体而言,黄震认为,面向碳中和的能源转型,其核心是以一种颠覆性、变革性的能源技术作为战略支撑,形成全新能源大系统。
此外,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戴彦德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提高能源效率是关键。降低能源消费、减少对能源的需求,才有条件、有可能让可再生能源来支撑经济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前提,过去中国增长高度依赖出口,直接与间接出口的能源量大,需要对此转换能源赛道,重视能效,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非化石能源和电力的发展等。”戴彦德说。他还指出,未来五至十年里,一些重大的固碳技术开发,或许也会使中国能源转型的压力得到缓解。
对于制造业减碳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认为,制造业减碳的关键点,一是依靠能源低碳转型推进减少高碳能源消费,二是利用低碳技术改造生产工艺过程实现减碳。
朱彤表示,依靠限制能源消费和压缩产能实现的“减碳”是不可持续的,高耗能产业的“低碳转型”才是解决“发展”与“减碳”矛盾的关节点。
聚焦重构产业顶层设计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产业生态圈在发生重构。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双碳”转型的核心应聚焦在重构产业,而重构产业的顶层设计有六个方面需要考量。
邹骥认为,具体来看,第一是达成愿景共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必然要发生转变和升级。有了“双碳”目标后,需要把碳排放的额度看成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实现“双碳”目标也会产生新的需求,例如新技术、新设备、新服务、新制造,这使产业发展可以形成新动能。
第二是在全国范围和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考量,例如“十四五”、未来10年乃至未来40年,设立积极稳妥的减排目标并向市场主体分解目标,确定碳资产产权。
第三是“双碳”转型需全国一盘棋,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发挥各方比较优势。上述比较优势可能体现在资源禀赋、经济区位、地理区位等,也可能是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比较优势,总而言之要扬长避短,达到整体全国范围内费用效果的优化。
第四是加速推进发展碳市场的定价机制,以市场机制作为优化配置碳资产的基本手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第五是加强过渡过程管理,做到先立后破、升降有序、公正转型。邹骥表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有的产业要上升,有的产业要下降。但他也指出,“升降”必须有一个大前提:比如电力保供,同时也要保证公正的转型,要注意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把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并且配有应对措施。
第六是建设完备的政策和治理体系。邹骥说,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保证不搞“运动式”的碳中和。在中国实现碳中和路径中,需要有一个多部门参与、多举措并举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重视循环经济发展
双碳目标提出后,“十四五”规划则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策工作布局的重要一环。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表示,循环经济无论对于资源效率、资源综合利用及碳减排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碳中和转型发展过程当中,循环经济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在未来10到20年中将进入非常快的增长期。
王毅表示,循环经济对于资源的效应将发挥很重要作用,有机构研究指出,循环经济对碳减排的贡献可以达到50%左右。王毅表示,在新的阶段,特别是“双碳”约束下,一些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关键资源的需求非常高,其安全供给也会变成很大的问题,所以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的手段使资源得到有效供给和利用,是一个重要挑战。
对于未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王毅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完善重点循环经济制度的时间表、优先序,特别是全国人大要统筹制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法等一系列法律。同时循环经济需要较好的设计和更好的制度安排。二是在发展城镇循环经济中需要加强试点和商业模式探索,特别是针对城市的循环经济综合运用服务制度做一些工作,在消费层面推动推动绿色消费。三是把循环经济和减碳微观机制完善起来,测算碳减排的贡献需要微观的核算、指标的评估。四是加大循环经济领域中对减碳关键前瞻性技术的开发。五是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