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吴晓求: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发表时间:2021-08-16 10:19
分享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新的发展格局实际上包括新发展目标、新发展战略、新发展路径几层含义。813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在网易研究局发表观点指出,有时候设定一个目标非常容易,但要想达到设定的目标则是需要智慧,需要对现代市场经济有深刻的理解。

  吴晓求认为,新发展格局首先明确,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点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千万不要以为人的力量有多大,力量真正大的还是市场,而且一定要尊重市场,如果不尊重市场,设定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金融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转型

  吴晓求认为,由于逆全球化思潮、民粹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中美关系巨大的不确定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因此,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中国要走什么样的路,用什么样的战略,需要认真系统的思考。而具体到金融发展方面,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础上,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金融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吴晓求表示,“金融作为一种制度性供给,很重要的目标是要服务于中国整个国家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并根据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来改革。”

  吴晓求说,针对中国双碳目标、2035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等,金融可以创造一系列产品来服务于这些目标,目前在金融产品上碳交易已经出现,其本质就是一种金融创新

  二是金融要服务于产业转型。产业转型需要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甚至观念的转变,比如让技术进步变成现实、高科技变成主导性产业,其实都跟资本市场密切相关。因为,高科技助力新产业的过程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而且外部还会受到传统产业的挤压,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围绕着资本市场发展多元的金融业态,特别是要发展新的资本业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吴晓求表示,现代金融的核心目标是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未来就是新金融业态、新思维业态——用金融来帮助新技术慢慢分散风险,通过分散风险推动产业转型,进而推动高科技变成新产业,让科技变成新产品。“除了金融本身要走对方向,政策和监管也要推动中国金融的多元性、产品的多样性、业态的多样性以及风险资本、资产重组等一系列新金融业态丰富起来,而且不要先入为主认为有很大的风险。”吴晓求强调。


  中国金融脱媒、科技化、国际化三个出路

  吴晓求指出,任何金融业态都具有有风险,需要一个监管理念的转变,目前要做的是推动中国金融结构性变革。目前,中国金融的出路有三个:中国金融的第一个出路是脱媒,即市场化,也就是非中介化。“让所有的投融资活动通过市场来完成,或者让更大比重的投资活动通过市场来完成,这是一个国家金融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吴晓求表示。

  中国金融的第二条出路是科技化。金融风险很多时候就是指信用风险,传统金融所采用的信用识别不能做到全覆盖,小微企业、传统金融长尾客户等都覆盖不到。真正的金融是需要普惠的,不应该让中国的金融停留在只为富人服务,只为大企业服务的状态,小微企业和长尾客户也应该获得相适应的金融服务。“目前科技和金融结合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信用能够通过新的数据加以甄别,小微企业、中低收入阶层同样可以得到授信。”吴晓求说。

  中国金融的第三个出路就是国际化。完整的中国金融国际化包含很多方面,比如人民币的可自由交易、人民币的定价权、人民币支付比重的提升、储备货币功能的提升、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比重达到15%以及更多的境外投资者等,如果都完成了,中国社会也就实现了现代化。(孟凡君)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