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造强国自主创新品牌峰会暨《合资变局》大型报道纪念会在德阳举办

发表时间:2021-07-30 10:29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杨靖 
  7月29日,制造强国自主创新品牌峰会暨《合资变局》大型报道纪念会在四川德阳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以“献礼建党百年:强国品牌,自主创新”为主题,旨在以回望2005年关乎装备工业生死进退的合资博弈为契机,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围绕装备工业的未来成长之路,就“十四五”规划与产业机遇、产业金融、变革与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本次会议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指导,中国工业报社主办,《中国机械》杂志社、中工融媒(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第二届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协办。共有近4万人在线观看了会议直播。
  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金宝,四川省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黄琦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中国工业报社原总编辑杨青、中国电建集团租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许贺龙、江汽集团副总经济师,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张作洋做主题演讲。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梅永红、快手科技副总裁余敬中以视频连线形式带来了主题演讲。
  2005年中国装备工业发生过一场关乎生死进退的博弈,中国工业报作为行业权威媒体,策划推出《装备工业合资变局》大型系列报道。报道历时半年调研,20余位记者深入一线,带来约20个涉骨干重点企业被外资并购的案例,其中有16个发表在当年的中国工业报上,其余作为内参上送主管部门。
  上述工作成果先后形成两个中央政研室内参,直送党和国家最高层,并获中央主要领导批示,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促使针对外资并购新动向的国家审查制度修改完善。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明确指出,大型重点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应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至此,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部分、关键领域、高附加值部分得以保全,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完整装备工业体系得以延续、发展,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打赢了一场关键保卫战。会议现场,首先通过宣传片播放,重温了策划出台的时代背景与报道艰辛历程。
  黄琦致辞时表示,历史值得铭记和致敬,中国工业报社作为工业领域权威的主流媒体,16年前一组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装备工业合资变局》大型系列报道,为装备制造业坚持自主创新、坚守自主品牌赢得了政策空间,如今,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部分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站在新起点上,如何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本届会议名家云集、精英荟萃,相信通过多维度的对话,多视角的交流,必将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为新时代的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最新的解决方案。
  徐金宝在致辞时,首先代表中国工业报社,对大家在百忙之中出席本次会议表示热烈欢迎和由衷感谢。
  徐金宝指出,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品牌意识不足,信用意识淡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急需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一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二是大力促进自主品牌成长,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为大力促进自主品牌的成长,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进供需结构和工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工业报社推出制造强国品牌工程,着力从两个维度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一是突出自主创新企业及其背后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二是注重通过全媒体,包括与一线视频平台合作,提升品牌的传播力、亲和力、影响力,让制造强国品牌深入社会各圈层人心。
  陈斌在演讲时指出,中国工业报社以其高度的责任感和对民族工业深深的情怀,来回顾总结纪念这段历史,并启动“制造强国品牌工程”,这是值得赞扬的,也是值得尊敬的。
  陈斌表示,2005年因为中国工业报的一系列活动引起中央高度重视,多位中央领导作出批示。他回忆说,“我当时任发改委工业司主管装备制造业的副司长,由中国工业报协助,我召集十几家企业一把手召开座谈会。根据会议内容,当时给领导写了报告,比较关心装备制造业的曾培炎副总理3月8日在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包括如何加强外资并购我大型骨干企业规范管理的一些问题。我想这件事对我们来说,特别是对我们今天召开这样一个活动来说,应该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了我们汽车改革开放的经验,有了轨道交通改革开放的经验,坦率说我对开放一直持有一个以我为主,对外开放的原则。”
  在《装备工业合资变局》大型报道进行过程中,梅永红时任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兼调研室主任,他对整组报道给予高度关注与实际支撑。本次会议中,梅永红以视频连线方式谈了合资变局所带来的启示。
  梅永红说,首先科学原来是有国界的。过去我们都认为科学是无国界的,但今天的中美之争,中美的科技脱钩,就看到科学其实也是有国界的。其次,开放从来都是有条件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认为绝对的开放一定等于绝对的发达,并且只要开放就一定能够带来中国的繁荣,到现在也看到了,即便像世界一级的美国,它的开放也从来都是有条件的,更何况我们处在一个相对竞争弱势的国家,也应该是有条件的,都应当遵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第三,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创新能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是靠引进技术,这是合理的,但必须清楚地看到引进的技术只是技术物化的产品,不是技术能力。任何一个技术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自主开发的基础之上。第四,自主是国家经济和科技安全的前提。第五,没有战略就没有未来。我们在思考很多问题的时候,往往争论的是长远利益还是短期利益为上,到底是局部利益还是整体利益为上。这种争论最后的结果应当是一个平衡的,但它的前提是应当服从于整体战略、长远战略,短期利益当然要兼顾,但如果没有战略,没有长期的战略布局,我们就没有未来可言。
  作为《装备制造合资变局》大型系列报道的策划人,杨青回顾了这组报道产生的时代背景,报道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报道所引发的业界震动。
  杨青建议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十四五”规划纲要第一条重大举措就是科技创新,第二条就是突破产业瓶颈。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适合部门和地方政府牵头的要牵好头,适合企业牵头的政府要全力支持。
  许贺龙说,今天的会议主题选得很好,在装备制造创新过程中,今天嘉宾们的发言让我深受启发,陈斌会长的观点是要融合创新,不仅仅在技术上要融合,制造业和电子产业、材料产业要融合,同时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更要融合。“以往我们说我们是卖产品的,现在我们不能够只是卖产品,需要卖服务,装备制造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一定要紧紧围绕着我们装备制造发展的主流趋势,主流趋势可以概括为网络化、数字化、产业链一体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我们做金融服务的也有这样一个理念,愿和我们产业链的上下游相互赋能、相互协同。”
  张作洋表示,“十四五”对江淮来说其实是关键两点,第一个是我们遇到的挑战,对汽车来说就是芯片,这是目前最大的挑战,其实也是今天讨论的自主品牌要自我掌握。第二就是跨界竞争,大家最近网上炒得比较热的就是小米汽车是否会落户合肥,其实也是跨界竞争。那么机遇其实也是非常清晰的,江淮“十四五”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裂变、剧变、转型、创新这四个方面。要以客户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强化用户思维,增加互黏性,创造生活。同时以创新为主线,全力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方面推进发展。江淮已经向市场投放了20万台新能源汽车,在商务车体系也会进一步全面推进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以电为动力推动企业变革。
  余敬中通过几例成功个案分享了视频化给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他认为,移动互联网催生各行各业媒介化,短视频与直播加速了媒介化进程。在5G加持下,万物实现互联,媒介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媒介化的主流即视频化。这对所有可视觉化的行业来说都是机遇,对工业垂直类媒体、工业品牌而言同样可行。
  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金宝向部分到会的《装备工业合资变局》大型报道的亲历者与参与者颁发纪念证书。
  中国工业报社在会上举行了“制造强国品牌工程”启动仪式。
  “制造强国品牌工程”旨在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培育创新企业,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纳入“制造强国品牌工程”的重点培育企业,中国工业报社将依托自身在媒体传播、上下游产业链、专家智库等多方面的优势,通过品牌传播、品牌培育与评价、推荐进入国家级工业类奖项、重点调研、成果推介、投融资服务等方式,促进自主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