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强本固基 振兴实体经济提案受关注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6-08 16:30
分享到:
  核心提要
  这是全国政协史上第一次由多家党派团体共同合作提交提案,也预示着“振兴实体经济”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热点。
  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
  受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民营企业家们对于长期从事实业信心不足,担心碰到“天花板”,因而缺乏做百年老店的愿望。
  金融体系脱离服务实业本位、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面临生存困境等问题已经显现。而2012年中国经济最大的变数在于实体经济,要防止产业空心化。
  
  一份名为《关于强本固基、维护实体经济坚实基础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引起了全国政协提案委的重点关注,这也预示着“振兴实体经济”成为今年两会的一大热点。
  记者了解到,由民建中央、农工党中央、全国工商联联名提交的《提案》已经被列为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一号提案。据农工党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隋路介绍,这是全国政协史上第一次由多家党派团体共同合作提交提案。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告诉记者:“3家联合提出就是为了增加提案的份量。”
  《提案》建议,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
  “难”务正业
  根据对实体经济的调研,全国工商联认为造成当前实体经济困境有六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多种因素叠加使成本攀升,实体中小企业面临“成本太高、利润太薄”的压力;二是过度垄断使民间资本投资无门,实体中小企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大量民间资本变成游资热钱;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大幅减少,实体中小企业产能过剩严重;四是产业链上下游“两极分化”,下游民营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等多重困境,不堪重负;五是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要素流向非实体经济;六是企业创新需要高投入,具有高风险,中小企业创新转型资源不足,能力不够,举步维艰。
  全国工商联提交的《重振事业精神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大会书面发言深入分析了资本“脱实向虚”的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导致存在“级差式”发展模式,资本市场的回报远远大于实业经营,投机空间加大,从而产生反常的投资回报泡沫。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入选中国30强的地产企业平均净利润率为28.91%,而2011年前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6.04%,低于2010年6.26%的水平,显示了中国工业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据调研,实体经济利润率一般在5%左右,高的8%,有的还不到1%。
  二是钱荒、电荒、用工荒、高成本、高税费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中小生产型企业处境艰难,实业难做已成不争事实。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3.8万家小型微型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显示,仅有15.5%的小型微型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小型企业表示目前资金相当“紧张”。由于正规渠道很难得到满足而转向民间融资,利率高出法定利率5~8倍,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巨大。与此同时,原材料成本平均上浮约30%,用工成本上浮20%~30%。受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不少企业只能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维护市场上打转,部分企业已经停产或半停产。
  三是楼市限购、股市低迷、存款负利率,加上垄断行业利益阻隔,社会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在资本趋利性和资产保值需求作用下,大量民间资本涌向民间借贷市场“炒钱”,呈现“高利贷化”现象。当前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和民间资本过剩并存。获利颇丰的高利息信贷业务不仅吸引了个人资金,而且吸引了上市公司资金、海外游资、甚至部分银行贷款等,大量社会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加剧了金融风险。
  四是受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民营企业家们对于长期从事实业信心不足,担心碰到“天花板”,因而缺乏做百年老店的愿望。当前的融资与税收环境并没有给予生产制造企业足够支持,实体企业还面对着许多鼓励他们“不务正业”的引诱。
  五是在中国蓝领被认为是很低的阶层,这样的文化理念是不利于工业发展的。实业需要很多扎实的基础,很多技工。而中国人受教育,都是让孩子离开生产岗位,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做技工。
  脱虚向实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金融体系脱离服务实业本位、社会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面临生存困境等问题已经显现。同时,大量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流失,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心态。辜胜阻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最大的变数在于实体经济,要防止产业空心化。
  为此,《提案》建议,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当前要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能源、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引导民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引导国企调整产业布局,把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发展空间尽量留给民间投资主体,防范国企过度扩张对民营中小企业形成“挤出”效应。
  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营造让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高度重视产业链上游过度垄断和下游过度竞争造成的“两极分化”。要限制投机暴利,努力遏制上游高利润企业将成本费用向下游中小企业变相转移,对垄断性行业和暴利性行业征收“暴利税”,并以此税为下游企业提供减税空间,为实体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政府和企业要联手应对高成本,防止多种因素叠加过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业“硬着陆”,积极财政政策要以减税为中心,增加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重振实业精神,要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中小企业方面,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要向企业技术研发、人才培训、设备更新、节能减排等活动提供所得税减免、再投资退税等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转型升级。
  改革金融体制,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制的良性互动,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为此,要积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适当放宽中小金融机构发起人资格限制,积极培育面向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从无序的“灰色地带”走向“阳光灿烂”规范运作。加快构建与企业构成相匹配、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融资体系,让民间资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两会微评论:发展实体经济要下两个决心
  本报记者 陈祎淼
  实体经济利润“像刀片一样薄”,银行赚钱赚到“多得不好意思说”。两会期间,多位委员、代表的感受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扭曲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根基。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割掉或削减曾经造就他们辉煌的实体产业,转而投进陌生却刺激的投资或房地产领域,加剧了产业的“空心化”。这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较大影响,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质量发展纲要等重要蓝图,传递出中央加快打牢实体经济基础的强烈信息。
  当前,发展实体经济要下两个决心:一是下决心抑制一些行业的畸形发展,打击投机暴利。改变“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局面,使发展实业成为企业家与政府同舟共济、应对危机的共同选择。
  二是下决心支持实体企业转型升级。去年以来部分地区中小生产型企业困难比较突出,其深层次原因正是没有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传统经营模式盈利空间缩小的情况下,反而偏离主业,大量进入投机性领域。因此,中小企业的长期健康成长,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时机转型升级。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