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陈俊岐
““十三五”时期,陕西渭南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改造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创造新优势,凝聚起逐梦前行的强大力量。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364.42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1866.27亿元,总量增加了501.85亿元,年均增长5.0%。”
7月8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发布会第五场,渭南市委副书记郑维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和渭南市发改委主任赵林斌,介绍渭南“追赶超越促发展 砥砺前行谱新篇”有关情况。
“我们聚焦工业经济。坚持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全市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业逐步明晰,形成了能源工业、化工工业、装备制造工业等6大主导产业体系。中联重科和华州金钼等企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中国酵素城、3D打印产业基地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郑维国介绍。
一市两区三地”新格局,“一市”即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两区”即郑洛渭西合作带协同发展样板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宜业宜居美好生活先行区,“三地”即全省现代工业集聚地、西部特色现代农业引领地、华夏山水文脉汇聚传承地。
郑维国说,渭南依托现有基础,聚焦新兴业态发展方向和趋势,加快构建以工业为引领、服务业为支撑、农业为基础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做优钢铁及金属制品、食品工业、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做强装备制造、精细化工、能源工业、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5个500亿产业,做大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3个超百亿产业,力争到2025年工业企业总数突破5000户,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文化旅游、商贸餐饮、健康养老、体育、家政、职教培训等六大产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并做大做强以苹果、冬枣等为主的果业。
深化西渭融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增强渭南区域性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加速融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协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创建国际性培训基地品牌,提高渭南外向型、开放型经济水平,到202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
渭南把项目谋划作为关键内容,策划储备“十四五”重大项目936个,总投资1.2万亿元,涵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建设等10大领域,“十四五”计划完成投资1.1万亿元。
2020年,渭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617户,较2015年增加了173户。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561.33亿元,年均增长4.8%。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