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就|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驱动夯实大国根基

发表时间:2021-06-29 09:40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现环绕火星、“嫦娥五号”采集月球物质返回地球、“奋斗者”号下潜突破1万米、全球最大的5G网络建成、国产新冠病毒疫苗上市、无人驾驶出租车开始在城市间免费进行试乘体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中国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心怀希望  播撒科技创新种子

  在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的种子早已播撒。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圣地延安这块热土上开拓、耕耘着中国革命史上的科学事业,1939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科学事业建制化的开端。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1952年,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1956年,解放牌载重汽车在长春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1956年7月,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歼-5首飞成功。1958年3月17日,中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北京牌电视机诞生。1958年8月1日,国产计算机103机完成了四条指令的运行,宣告中国人制造的第一部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61年,新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大型锻件的历史。

  军事的强大离不开科技创新。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4年,69式坦克实现了我国主战坦克由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转变。1980年,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全程试射成功。1998年,国产歼-10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968年,“东风号”拉开了我国大批量建造万吨以上大型船舶的帷幕。1969年,首都北京开出了新中国第一趟地铁。1970年,中国发射首枚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了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我国粮食产量。1976年,第一根石英光纤,开启了中国光纤数字化通信新时代。1981年,中国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糖核酸。1983年12月,“银河”巨型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1991年,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2000年10月31日,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建党百年来,中国科技事业走过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印证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这一真理。

  勇立潮头  科技创新风华正茂

  21世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自主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002年,我国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CPU研制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07年,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08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2015年1月,“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落户无锡,成为全球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2016年9月,“中国天眼”成为射电望远镜领域的领先者。2017年5月,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2017年5月,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2017年6月,中国“复兴号”动车组正式双向首发。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以“中国速度”创多项纪录。2019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

  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2020年5月21日,在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进营地,中国移动工作人员调试5G基站。2020年,“天问一号”探测器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2020年12月,中国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2020年6月,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点火升空。2020年9月1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2020年12月,中国和尼泊尔共同向世界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雪面高程为8848.86米。2020年10月,自主研发制造的超大直径盾构机“骐跃”号调试下线。2020年7月26日,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实现海上首飞。2020年11月,“奋斗者”号完成第二阶段海试胜利返航。2020年12月,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2020年12月4日,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正式建成放电,标志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展示国旗照片。

  中核集团2021年1月30日宣布,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21年2月19日,慧眼(HXMT)卫星观测到与快速射电暴同时产生的磁星X射线暴。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一系列的自主创新,百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整体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前瞻布局,强化系统部署,以宏伟的创新事业和高水平创新载体加速创新要素聚集,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回望百年来的科技记忆,满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奋楫扬帆  聚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创新中国在逐梦征程上将要跨越的重要坐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

  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预计2.4万亿元左右,研发投入强度2020年预计达到2.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2020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会超过60%,实现预期目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居到2020年的第14位。 

  聚焦“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提高科技创新的供给能力,为科技自立自强赋予了新内涵。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17%……具体数字背后,科技分量凸显; 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增强科创版‘硬科技’特色、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一系列实招硬招打出“组合拳”,科技未来发展可期。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