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煤炭:科技创新赋能 力促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1-06-29 09:28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邹 洁

  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我国煤炭行业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产业工人党支部,就在安源路矿诞生。

  从洋务运动起步,我国煤炭工业秉承“内堪自立、外堪应变”信念,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开启了矿业兴国的艰难征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发展煤炭工业摆在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位置,推动煤炭工业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70多年来,全国煤矿累计生产煤炭924亿吨,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70%以上,全国煤炭产量由1949年的3243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39亿吨,支撑了10.7亿千瓦煤电装机发电量、10.6亿吨粗钢、24亿吨水泥和5500万吨化肥的生产用煤需求,为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特别是我国煤炭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从跟跑、模仿到部分领域并跑、领跑的转变;行业科技贡献率从“十二五”末的49.5%大幅提高到“十三五”末的58.6%。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九次全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刘峰在回顾总结“十三五”煤炭科技工作时,认为成绩显著、振奋人心。

  他同时表示,当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立足新发展阶段,全行业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要深刻认识科技自立自强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激发全行业的创造潜能和创新活力,继续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煤炭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实现行业科技贡献率65%左右的目标。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共性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煤炭行业不断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国家、省部和行业级研发机构已达170余家,形成一批从事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化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培育了开放共享、创新活跃的行业“双创”新模式新业态。截至2020年底,全行业共有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应急管理部批准的安全科技支撑平台7个,国家能源局批准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1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11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认定的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56个;全行业共建立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行业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1个;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行业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48个。

  煤炭行业还涌现出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了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截至2020年底,行业两院院士达27人,31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五年来,3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奖,60人荣获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14人荣获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奖,189人荣获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

  煤炭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行业共荣获国家科技奖励22项,其中“煤制油品/烯烃大型现代煤化工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中国专利奖51项,其中金奖3项,银奖2项,优秀奖46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励共授奖1491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162项,二等奖586项,三等奖738项,创新团队奖7项。科技进步对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的贡献显著提升,大型矿井建设、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燃煤超低排放发电、高效煤粉型和水煤浆浆体化工业锅炉、现代煤化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煤机装备和大型粉煤气化技术实现了国产化,煤机装备制造水平位于世界先列,引领了国际煤炭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转化的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煤炭行业持续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技术体系。五年来,全行业共获批各类国家重大、重点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及示范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发计划和重点项目13项。在地质探测、矿井建设、煤炭采掘、灾害防治、洗选加工、生态环保、现代煤化工等领域突破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科技产业。

  科技成果成效显著  引领煤炭生产力发展方向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煤炭行业重点在煤矿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煤炭清洁转化、碳减排、“一带一路”建设等领域进行了科技成果示范,对于构建安全、经济、清洁、低碳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发挥了强大的支撑引领作用。

  其中,在煤矿智能化方面,建立煤矿机器人分类体系,研发并初步应用20余种煤矿机器人;积极探索数字孪生、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矿山,如神东煤炭集团大柳塔矿实现了生态脆弱矿区高强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保护利用和地表生态修复;新汶矿业集团龙固煤矿实现了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资源利用和沉陷土地100%生态复垦的目标;徐矿集团贾汪潘安湖湿地公园开创的“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建设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在煤炭清洁转化方面,以低温浆态床F-T合成技术为核心的400万吨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成功投产,高温费托合成取得成功。大型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制汽油和高含氧燃油添加剂、大型煤焦油加氢制油等示范和升级示范项目全面取得成功。

  在碳减排方面,煤炭行业首创了煤化工CO2捕集、咸水层封存与监测成套技术,建成了世界首个10万吨级煤化工CCS示范工程。

  加强煤炭工业自立自强  力促行业高质量发展

  谈及“十四五”煤炭的科技创新发展,刘峰表示,当前,我国煤炭工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煤炭科技自立自强是行业立足新发展阶段、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必然选择,是行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产业新格局的内在要求,对于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十四五”煤炭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能源安全新战略,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煤炭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聚焦“31110”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突破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发和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强化重大技术创新示范引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构建开放合作创新生态,支撑引领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煤炭科技创新发展的目标是,到2025年,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煤炭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可控,现代化煤炭开发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明显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特色鲜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一批煤炭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撑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