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孟凡君
追溯百年风华,眺望崭新征程。中国钢铁工业,从来都被寄予民族“自强”“求富”的厚望。中国钢铁工业跟随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0年历程,正所谓“历尽多少沧桑事,人间有味是清欢”。
钢铁报国,工业兴邦。中国钢铁工业100年的岁月长河,经历了钢铁救国、钢铁兴国、钢铁强国的过程,正是中国一部波澜壮阔的自强史和奋斗史。中国一代代钢铁人,点燃炉火、冶炼人生,用100年的接续奋斗,描绘出璀璨绚丽、气势恢宏的钢铁长卷。
“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百年历史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根”和“魂”,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底气、最根本的动力。
“十四五”时期,中国钢铁工业锚定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战略目标,不断提高生存力、发展力、竞争力、持续力,确保始终充满蓬勃朝气。
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的工业基础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被誉为“工业的脊梁”。近代中国钢铁工业肇始于1890年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钢铁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全面起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迈开了探索的脚步,见证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铮铮铁骨,奔腾的铁水正是中华儿女抛洒的热血。1938年,汉阳铁厂和上海炼钢厂内迁重庆,成为重庆钢铁的前身,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血脉得以保存。
革命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个铁厂,故县铁厂于 1948 年 1 月 10 日炼出了第一炉铁水,从此结束了根据地不能生产灰口生铁的历史,其中生产的50毫米、60毫米、 82毫米、120毫米、150毫米炮弹,在解放战争中大显神威。
新中国成立后,浴火重生的中国钢铁工业在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情况下描绘崭新图景,一座座钢铁城市先后在全国各地崛起,用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的工业基础,用钢花铁水哺育着泱泱大国的工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钢铁工业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1957年,中国钢铁工业基本布局按照“三皇五帝十八罗汉”大、中、小搭配的形式,重点建设三个大型钢铁厂、五个中型钢铁厂和十八家小型钢铁厂。虽然后来“三皇五帝十八罗汉”钢铁厂,有破产、有停产、有合并,但是给中国钢铁工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7年11月,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号召全党全民为此奋斗,开展了空前规模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1974年,武钢“一米七”轧机的引进,拉开了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序幕,为中国钢铁工业学习和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打开了一扇窗。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中国钢铁工业向着世界一流奋力奔跑,举国瞩目的现代化钢厂——宝钢在东海之滨打下第一根桩。
1990年以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逐步明确,钢铁工业结构快速调整、技术快速进步、管理机制加速变革,国企民企携手共进,助推中国钢铁在世界钢铁工业中崛起超越。
中国钢铁正向高质量时期低碳阶段演进
100年炙焰炼初心,100年铁肩担使命。中国钢铁工业与祖国共同成长,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缩影。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不足以每个国人打一把菜刀。而从1996年钢铁产量第一次超过1亿吨开始,到2020年钢铁产量突破10亿吨,中国连续25年稳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第一位。中国的大国崛起,钢铁工业功不可没。10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时代的风风雨雨和市场的大浪淘沙。
百年红色钢铁路,从引进、吸收、创新,到集成创新、自主创新,中国钢铁技术装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跻身世界钢铁工业设计和设备制造、施工建设综合能力最强国家行列。可以说,每一项第一,都是一个传奇;每一个传奇,都有一段精彩。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到2021年“天和”空间站发射,从“神六”飞天和“嫦娥奔月”,到核电“华龙一号”、高铁“复兴号”、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国产飞机“C919”,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式发展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凭借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背后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甚至在更深层次上,中国钢铁工业成功撑起了大国重器、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的脊梁,体现了中国钢铁工业的责任与担当。
回顾历史追寻精神原点,展望未来抢占行业高点。从“缺钢少铁”到全球第一,中国钢铁工业建立起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目前中国钢铁工业正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从行业发展周期的大规律来看,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处在数量时期的减量阶段、高质量时期的重组阶段和中间过渡的环保阶段三期叠加时期,正在向高质量时期低碳阶段演进。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中国钢铁工业长期面临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2016年2月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国钢铁工业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6月30日,中国取缔“地条钢”任务顺利按期完成,1.4亿吨“地条钢”产能全部出清。2018年中国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钢铁去产能1亿至1.5亿吨上限目标。
2016年,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横空出世。2020年8月21日,中国宝武正式合并太钢集团,至此中国宝武钢铁产能规模超过亿吨,成为全球第一大钢铁集团。
“智慧钢铁”不断催生出新的“化学反应”
中国钢铁工业的前方是创新之路、绿色之路、智慧之路、开放之路;中国钢铁工业的前方是新的征程、新的挑战、新的跨越、新的繁荣。《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力争到2025年,中国钢铁工业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并要力争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一是高质量发展将引领钢铁工业的未来,二是低碳发展成为钢铁工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特点,就是拥有一流的产品、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企业家、一流的标准、一流的品牌、一流的效益、一流的人才,但是钢铁工业在传统制造业中有着鲜明的“重资产”标签。
“十三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按照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以减量化为核心,做到绿色化、有序化、品质化、国际化、差异化、服务化、智能化、多元化相协同的 “九化”发展,推动行业改革、创新和转型。
工业4.0时代,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推动下,全球制造业正在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当钢铁工业遇上5G,“百年老店”炼成“智慧钢铁”,不断催生出新的“化学反应”,更多的“在线”“远程”“无人”操作,让中国钢铁工业以更强大的自信、更昂扬的斗志、更有力的举措,奋力实现新的跨越、新的辉煌。
100年众志成城,100年砥砺奋进,100年春风化雨。中国钢铁工业讲述的是小故事,反映的却是大命运,代表的则是大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望百年中国钢铁工业,是为了铭记钢铁报国的初心使命和家国情怀,是为了赓续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血脉和优良传统,更是为了以史为鉴、凝心聚力、再创辉煌。
中国钢铁工业踩着奋进的鼓点,向着希望和幸福前进,向着光荣和梦想前进,向着成就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国之重器”“镇国之宝”前进。
中国钢铁工业正百年,中国钢铁工业正青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