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杨 靖
“中国工业是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方面。我进入工业领域也有几十年的时间了,1991年我在当时的国家计委生产调度局工作。我的工作经历应该说和中国工业的发展在很多地方都是有交集、有关联。我想通过个人的一些体会,来展示我对中国工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一些思考。”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对中国工业报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几件工业往事。
两次救灾经历感受工业跃迁
中国工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朱宏任以他亲历过往谈到了中国工业的跃迁。他说,1991年中国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灾,影响面波及到中国的各个方面,当时中国的各个地方在抗击洪水的过程中,都在急切地需要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国家对于各种抗洪物资的支持。他当时在国家计委的抗洪救灾部门工作,当时经常要彻夜加班,调剂物资支持抗洪一线。有一次抗洪前线提出来,要求紧急支援30只橡皮救生筏。就为了这30个救生筏,找遍了各个地方,各个地方都提供不了。直到最后找到了部队的指挥部门,他们紧急调运空运到了抗洪一线。
朱宏任继续说道,这之后,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的侵害。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件工作非常关心,让他们作为负责救灾物资组织的部门,组织救灾物资。当他们往第一线调集抢险救灾物资,特别是抢险救灾车辆时,情况跟1991年要全国调动物资用各种手段运到第一线时完全不一样。当时救灾物资,特别是在抢险的大型施工机械调运中,从前方传来消息,徐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大型施工机械企业正在自发地往救灾第一线赶。就在他们还在调度的过程中,已经有上千辆的施工机械向现场汇集,造成了交通阻塞。
“也就是说,我们2013年所具备的抢险救灾的力量、工业界提供的救灾物资的能力,已经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了!”朱宏任激动地说。
工信部担重任化险为夷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业是一步步往前发展的,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指挥下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而2008年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值得记忆的一年。”朱宏任接着回忆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2008年年初,一次影响全国的雨雪冰冻灾害使得南方,这些冬天也常年保持着零度左右温度的区域气候急剧下降,当时很多电线上结了厚厚的冰坨,最后由于重量太重,把电线杆都拉塌了。然后从广东到中国北方的公路因为厚厚的积雪结成了冰,交通已经中断,铁路也不通了。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经济社会还能够发展,保证灾害不给人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首推的就是要把各种各样的抗灾物资调到一线,要为参与救灾的人员提供更加有效的装备,要对这个过程实施有效的指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应急指挥中心,统筹协调煤电油运和抢险抗灾中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工作。而就在这个工作基本完成,还没有彻底完成的情况下,当年3月,中央决定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一些重要的职责就集中到了新成立的工信部的肩上。
当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这次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刚刚成立的工信部承担了为灾区一线提供更多的抢险救灾装备与物资的工作。当时工信部的领导李毅中部长陪同温家宝总理到了抗震救灾一线,在那里做调集救灾物资往前线去的工作安排。
2008年8月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向全世界袭来。当时中国因为是出口大国,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些合同订单都被需求方取消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成立的工信部要组织工业战线应对危机。当时,工信部的领导经过认真研究,向国务院进行汇报,在国务院的统一指挥下,及时提出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就是要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小,要抓住这个机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十大产业包括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等涉及到工业发展的十个重要行业,应该说对后来企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央投入1万多亿元资金,然后撬动全社会加以投入一共达到4万亿元,使中国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年的历程是和工信部刚一成立联系起来的,每想到这一点心里也很激动。”
紧接着,朱宏任讲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开启了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朱宏任仿佛再次回到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情绪激昂地说:“我刚好有幸到了测控大厅目睹了发射过程,当发射成功的时候,大家热烈鼓掌,还有的同事在一起拥抱。我当时一下就觉得眼前一阵模糊,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起。作为一个为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同志,我们看到今天中国工业的成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中国的火星探测器作为中国工业成果的标志遨游太空,心中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三段历程看工业发展
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时,朱宏任认为,和中国现代化相连的工业化进程要以新中国的建设作为观察的起点。在旧社会,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或者说民族工业只是昙花一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应该说官僚垄断资本控制的工业和帝国主义控制的工业,要占到中国工业的8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进程,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而只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了,我们为自己的生存,为自己的发展共同努力。这样的一个进程,应该说才真正的开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这一段时间叫三年恢复时期,是中国进行工业化努力的准备时期。
“然后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和工业化建设的历程,这样的历程是一以贯之的,我把它用三段来加以描述。”朱宏任说,如果从1949年往后看30年的话,可以把这个过程叫做艰难过程,这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奋斗的过程。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建立起了新中国的工业,中国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朱宏任说,1978年之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在这之后,把目光再用30年,或者再用更长一点的时间来看,这个过程叫做光荣过程。它是在苦难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焕发出冲天干劲,然后充分释放自己的潜力,进行不断投入的过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工业展现出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以此为起点,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又走上了新的历程,朱宏任把这个过程叫做伟大历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将在这样的伟大历程中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使中国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真正地占到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之中,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都与我们党领导工业发展密切相关。”
朱宏任在采访的最后谈了他对出版《中国工业史》的看法。他说,《中国工业史》即是一部荣誉册,也是一部任务书,中国工业人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中国工业人应该怎么做?怎么能够体现已经积累的优势,然后要克服哪些困难继续往前走?应该说《中国工业史》就像一面镜子,它把之前做的这些事展现给大家,给人以启示。在中国工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中国工业史》将给全体工业人以力量、以推动力,支持我们更好地迈向前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