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京用“独角兽”速度奔跑 ,3年翻了6倍,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的新兴地

发表时间:2021-06-30 11:21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王蕾  文/图

  在经济领域,独角兽象征着具有颠覆式创新和爆发式成长的新经济体,打造新经济标杆城市,离不开独角兽、瞪羚企业的蓬勃发展。6月23日,南京在江宁举行“2021年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布会”, 经过三年精心培育与打造,独角兽企业的数量迅速增长,从 3 家到 17 家,数量翻了近 6 倍。截止6月份,培育独角兽企业已达306家,瞪羚企业210家。


  行业显示,此次发布的17 家独角兽企业,涉及 8 大行业。应该说生物医药与新零售企业数量最多,占据 7 家。其次在智慧物流、汽车、互联网、IT 行业。


  323 家独角兽、培育独角兽企业分布于 18 个行业。涉及IT、生物医药、电子及光电设备、科技服务、互联网等行业。


  210 家瞪羚企业涉及 12 个行业,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最多,共 67 家企业,占总数的 31.9%。

  在短短三年时间,南京独角兽、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如何做到数量及规模均取得了爆发式增长?


  优化布局 聚焦产业链

  近年来,南京持续围绕主导产业,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现状和特色特点,先后出台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地标行动计划,在产业地标打造上实现错位的分工、合理的布局、产业的联动。

  聚焦八大产业链,一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联合企业、高校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形成各环节由龙头企业、关键点有核心技术的产业链。

  另一方面, 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实施以创新导入为特征的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建立“链长制”工作体系,以“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位专班负责人”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快产业链打造。

  自 2018 年以来,南京连续四年将新年“第一会”和“一号文件”同时聚焦“创新名城”建设。创新载体方面,南京市拥有以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江北大学集聚区为代表的创新策源地,在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的强势推动下,大力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接连设立了以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剑桥大学南京创新中心为代表的 400 多家新型研发机构。

  创新人才方面,通过打造“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实施“创业南京”英才计划、“宁聚计划”等各类人才引进培育政策,累计集聚科技顶尖专家148 名,其中诺奖图灵奖得主 6 名、国内外院士 35 名,培育创新型企业家 344 名,近三年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超百万人,每天平均有 1000 名以上大学生落户南京。

  创新企业方面,2020 年,9600 多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308 亿元,同比增长 29.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81.93 件,居全国第三。

  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

  近年来,南京将传统的招商引资体系、思路和办法,有机嫁接运用到创新项目和企业引进培育上,通过做好 “三棵树”文章,用市场化手段配置创新资源,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放眼全球“ 移栽大树”,引入台积电、中兴通讯、T3 科技平台等一批百亿级项目,通过高能级项目的强势带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梯次扶持“ 育苗造林”,建立企业深度融合培育库,打造大中小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

  对初创期企业,普惠发放创新券用于购买科技服务;对中小型企业,支持首用首保、融资担保,给予研发费用最高 10%普惠奖励;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和研发投入叠加支持;对独角兽、瞪羚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对拟上市企业,加强企业上市指导,并对成功在科创板上市企业给予奖励。 转型升级“ 让老树发新芽”,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使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全域创新”高质量发展

  积极盘活主城低效空间,集中建设创新高地,打造了一批最适宜产业发展的创新载体。

  建设南京“ 城市硅巷”,依托主城区的存量载体,围绕周边高校优势学科及关联龙头企业,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新空间。打造多点引领格局,加大力度将现有科技园区整合为 15 个高新园区,通过布局多个战略性创新平台,实现“全域创新”高质量发展。构筑创新载体新引擎,中科院麒麟科技城、紫金山科技城建设已初见成效,紫东科创大走廊、江北新区“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快速崛起,成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

  精准施策 赋能企业合作平台

  在培育政策上,南京市形成了新研机构、成果转化、孵化加速、高企辅导、上市培育一整套系统的政策措施,政策内容实现了对企业成长全链条的覆盖。为推进政策落实,南京市发改委联同各区各部门主动调研企业,先后梳理五批《独角兽、瞪羚企业“一企一策”诉求表》,积极解决企业诉求。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自 2018 年起,南京市已连续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三个“100 条”,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 2020》中,南京市在保护投资者、登记财产、政府采购、跨境贸易、包容创新等 12 个领域均获评标杆。

  2018 年,南京市成立“独角兽、瞪羚企业俱乐部”,旨在为企业提供服务平台、交流平台和赋能平台。在机构设置上,独角兽、瞪羚企业俱乐部内设创新经济研究、金融服务、产业协同、政策研究、诚信规则、健康生活等 6 个委员会,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服务企业。

  在投资拓宽上,目前已储备金融智库专家 80 余位,成功举办多次金融投资对接类活动,并与紫金投资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起成立总规模 10 亿元的紫金独角兽成长基金,专门用于扶持独角兽、瞪羚企业。

  嫁接资本 打通绿色金融通道

  为充分了解独角兽、瞪羚企业融资情况,南京市发改委联合各区摸排独角兽、瞪羚企业历史融资、融资需求、上市计划等信息。据统计,独角兽、瞪羚企业股权融资需求总计超过 200 亿元,债权融资需求超过 30 亿元,有上市计划的企业共计 183 家。

  为缓解企业融资困难,降低融资成本,南京市政府与紫金投资集团合作召开“金融与科创同行”活动,为独角兽企业、培育独角兽企业及瞪羚企业提供绿色金融通道。

  随着南京打造产业地标的成效不断显现,南京市独角兽、培育独角兽企业在以创新药与器械、数字医疗构成的生命健康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智慧出行、汽车服务构成的交通产业以及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在创新药研发、体外诊断、自动驾驶、动力电池、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面向未来的重点产业赛道已形成发展优势。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