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工业报从“碳达峰碳中和北京行动”高端论坛上获悉,北京正在研究制定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未来,交通、电力等领域将成为减污降碳的重要突破口。
根据规划,我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也就是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零排放。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透露,北京正在制定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明登历透露,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一方面要节约能耗,提升能效;另一方面,要通过净煤、减油、少气等方式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长。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鼓励光伏、热泵技术等应用开发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并且加大引进域外的可再生能源。建筑、交通、产业是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将依靠科技创新和现代低碳管理体系的建立,来推进上述领域的低碳转型,并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欧阳明高围绕面向碳中和的新能源革命,重点介绍了绿色氢能等可重点推进的新能源技术与新能源车发展等未来努力的方向,并对北京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建议与展望。
欧阳明高认为,北京市碳减排的主要领域是交通、电力与建筑。新能源汽车及其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将对这三个方面产生综合效应。
“想要实现碳减排目标,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尤为重要。”欧阳明高表示,以北京为例,到“十四五”末期,新能源汽车将达到200万辆。他建议,未来可以将新能源汽车作为储存电能的重要载体,为建筑充电。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角度,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低碳能源转型对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的决定性作用,并围绕低碳转型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为美丽北京建设指明了新路径。
贺克斌认为,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是目标,它最关键的污染物是两个,一个是挥发性有机物,一个是氮氧化物。现阶段,北京PM2.5浓度仍然低于国家标准,臭氧浓度偏高,未来需要积极推进两者协同治理。他还表示,应加速重点排放部门低碳转型。提升用能效率,优化用能结构。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介绍,自2020年9月我国对外宣布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承诺以来,按照国家统筹部署,北京市正在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碳达峰评估,并研究制订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
专家们一致认为,城市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实现碳达峰、碳减排的有利条件,也是迈向碳中和的坚实基础。
论坛上,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团市委、市妇联六部门联合制定印发《北京市“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发布。
实施方案旨在推动北京市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建立,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实施方案从深化理论宣传研习、持续推进新闻宣传、广泛社会动员、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创新宣传方式方法等六个方面提出了重点安排,部署了19项具体任务,多部门参与,市区联动,发挥各自平台和资源优势,倡导社会各界及公众身体力行,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参与美丽北京建设。
论坛上,联想集团、国家电网北京电力公司、北京排水集团等五家首都头部企业应邀参与论坛,并联合发起“首都头部企业低碳发展倡议”,并现场签署承诺书,承诺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家及北京市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措施,率先开展低碳转型,争做行业低碳行动先锋。企业代表还围绕节能减碳成效经验、可再生能源供应、碳中和战略规划部署等进行了典型发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