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作为碳排放较大的行业之一,将面临着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的严峻挑战,钢铁人务必要勇担减碳使命。5月27日,在于上海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吕桂新认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
世界钢铁协会主席,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指出,在过去25年间,源于科技进步的强劲推动作用和资源环境的强大约束作用,中国钢铁不仅在规模与效率方面实现了指数级的变化,更是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方面引领了世界潮流。“目前,世界钢铁可持续发展面临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由于中国钢铁基数较大,面临的挑战将更为深刻。一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二是适应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三是来自材料技术迭代加速的挑战。”于勇认为。
于勇介绍说,气候变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碳减排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世界钢铁工业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以上,无论是在世界还是在中国,钢铁均是碳减排的重要领域,绿色低碳已成为钢铁行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吕桂新认为,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钢铁工业,须从4个方面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一是钢铁行业要着力打通堵点,实现供求动态平衡,加快解决短板材料、铁矿石过分依赖进口等问题。二是钢铁行业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钢铁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同时注重培育更多创新人才。三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自我封闭,也不是区域小循环,钢铁行业要持续深化国际钢铁产能合作,加强海外铁矿石资源合作,加快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和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自主保障能力。四是作为去产能重点行业之一的钢铁行业,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守不新增产能底线。“这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战胜发展道路上各种困难的根本遵循和致胜法宝。”吕桂新强调。(孟凡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