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余娜
伴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广州区域医疗一体化持续推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资源加速聚集。继广州科学城生物产业基地、广州国际生物岛、中新知识城生命健康产业基地之后,又一生物医药基地在广州北部强势崛起。
5月21日,中国工业报记者从广州市中心出发,驱车40分钟,前往大湾区北部,位于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的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进行了实地探访。
产业园重点规划建设了“产业邻里中心”和“数字化服务平台”,邻里中心集产业融媒体展示、健康主题图书馆、传统医药科普与生命健康湿地公园于一体,结合各块地形和微环境,设计下沉式绿地广场,将乔木、灌木、疏林、草地以及自然林木综合考虑,营造出山水合一的格局。踱步园区内,800米健康跑道布局其中,沿途遍布八段锦、瑜伽、水上药园、科普展馆、九宫格跳跳泉等多个健康互动景点。园区正中心,是生物医药研发/独角兽孵化基地,供普通观众参观的生命健康谷科普基地位列其侧。园区正北方,已经竣工的一期项目6栋大楼依次排列,分别是生物医药研发智能制造中心和医药器械流通中心,涵盖数字化口腔产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和医疗美容等药械领域。
“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围绕医-教-研-产全产业链覆盖,容纳研发、办公、生产、园区商业、餐饮、休闲、运动为一体,可为不同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涵盖研发、临床等各类创新资源的全链条、全周期服务,致力于打造医疗、医药、医学‘三医融合’示范,建立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的现代化智慧园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合景生命科谷董事刘维刚向记者表示。
资料显示,园区占地176亩,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已纳入广州市2019年重点项目计划。依托广州国际空港经济核心竞争力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带动力,园区将围绕五大高端定位发挥功能性中心作用,以数字化为支撑,引导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式、跨越式发展。
据悉,产业园将着重加强大科学装置的建设。2019年1月,花都区政府、中山大学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建设“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落户产业园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银行”同时筹备建设。作为国家级重大科学装置,该项目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数字孪生精准医疗公共服务平台的落地,也将成为打造落地广州的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的标杆工程。与此同时,国药口腔华南展示培训中心、口腔数字化种植平台、口腔预防与安全用药联合实验平台、人源性生物人工肝种子细胞等项目也已经陆续入驻。
“通过对比分析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图谱,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力争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提升数字服务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产业集聚和协同创新。”刘维刚说。
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路径方面,刘维刚表示,分析研究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路径,发现广州、北京昌平区、北京大兴区、上海浦东新区、武汉具备构建“塔形”产业集群体系的基础。即产业体系自下而上分别是基础创新(大学、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创新转化(临床试验平台、注册审批辅导、技术转化等)、企业生态(初创企业、大企业等)。
“‘塔形’结构集群基于一流的科研资源集聚形成。美国旧金山湾区、波士顿地区、北卡三角研究园区、英国剑桥科技园、德国纽伦堡医谷等产业集群均为‘塔形’成长路径。”刘维刚说。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数数据显示,广州的医药制造业总产值是314.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9;医药制造业规上企业数量为85家,在全国排名第7;医健企业全市数量75013家,在全国排名第3;上市企业总市值1746.5亿元,在全国排名第5;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11629件,在全国排名第3。
“广州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数量和独角兽企业数量仍然偏低。有待于通过行业细分领域的赛道分析和数字服务,进一步培育广州本土的优质企业。”刘维刚分析。
在生物医药产业图谱对比上,北京在高精简药物的研发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瓶颈,分布在基因治疗、抗体药物、疫苗、化学药、中成药等细分方向;上海药物中试、产业化等技术服务相对缺少,企业亟待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实验场所、实验设备、实验技术服务、新药申报、临床研究服务(CRO)等一系列精细化服务;成都GCP机构、CRO/CMO/CDMO等外包服务机构、投资机构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规模低于国内先进地区。
“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面临高端创新主体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行业重量级龙头企业数量少,集群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刘维刚说。在其看来,绘制城市生物医药企业的数字画像,有利于更多企业进行产品展示、体验和推广,也能吸纳更多优质企业入园办公。
“我们将提供以数据为基础构建的产业治理和创新服务基础设施,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平台,包括专业学术会议和研讨、政策和产业基金对接、融媒体展示平台、科技成果转化、营销和推广服务、海关及上下游配套服务、交易和交付服务、数字化八项服务。”刘维刚坦言。
“未来5年,我们将以生物医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医疗器械、智慧医疗四大产业为主要方向,侧重生物创新药、干细胞与免疫细胞、体外诊断试剂、创新型医疗器械、天然植物创新药物、互联网+智慧医疗六大布局,引入500家优秀的企业入园,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而努力贡献。”刘维刚表示。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引进企业20余家,到今年年底,预计将有超过50家企业陆续落地园区。今年10月,园区将完成一批次物业验收,入驻企业即可开展规模化生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