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我国人口增长出现放缓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的持续下降、生育时间的推迟以及生育养育成本的提高,都导致出生人口规模有所收紧,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也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5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说。
我国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目的是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为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统计信息支持。“下一步,应当持续关注人口增长变化情况,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挑战。”宁吉喆表示。
我国今后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系统施策。宁吉喆表示,接下来,要开发好、利用好人口普查数据,对普查数据进行认真研究,开展深度分析,切实为科学制定政策提供统计信息支撑。“从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看,今后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同时,人口增长还受人口年龄结构、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生育成本、公共卫生和健康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口今后会达到峰值,但具体时间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总量会保持在14亿人以上。”宁吉喆认为。
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将成为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宁吉喆表示,应当认识到,低生育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结果,生育水平的高低既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
宁吉喆分析,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比如,人口老龄化从挑战方面看,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但是要看到,人口老龄化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扩大了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010年到2020年十年间,我国人口主要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也符合人口自身发展趋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同时,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
宁吉喆强调,要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一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人口增长放缓,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二是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同时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三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加快。四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上升既反映了调整生育政策的积极成效,又凸显了“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需要优化生育政策,完善养育等人口服务体系。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但老年人口增加会带来智慧、传承、发挥和需求拓展扩大。五是人口加快集聚,既反映了城镇化和经济集聚趋势性变化,也对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宁吉喆认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情况,准确反映了当前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获得了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目前,国家统计局正在抓紧对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开发,后续会采取更多方式公布和共享普查成果,配合相关部门加强人口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最大程度发挥普查的作用,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相关战略和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统计信息支持。”宁吉喆说。(孟凡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