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半导体板块业绩亮眼 学科教育升温

发表时间:2021-05-11 08:27
分享到:
■ 中国工业报 左宗鑫

  “去年以来,受部分芯片企业减产、5G等新兴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半导体产能出现了紧缺的局面,芯片短缺问题在行业间持续蔓延,电子信息制造业中下游行业出现芯片供应紧张的情况。”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黄利斌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虽然 “芯片缺货潮”在持续发酵,但我国芯片相关企业注册量却呈逐年递增趋势。企查查数据显示,2011年共注册1272家,2019年注册量达到7715家,这一期间整体增速较为平缓。但2020年注册量呈井喷式增长,共新注册2.28万家,同比增长195%。2021年第一季度延续增长的态势,一季度我国共新注册芯片相关企业8679家,同比增长302%。其中,3月份共注册企业4047家,同比增长226%。
  
一季报业绩亮眼
  3月底以来,国内微控制芯片厂商灵动微电子、瑞芯微 (603893)先后宣布,自4月1日起对部分芯片产品价格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涨。同时,瑞纳捷半导体、敏矽微电子、辉芒微电子等厂商也先后发布产品涨价通知函。
  “芯片荒”叠加产业内依旧强劲的需求,令半导体制造商利润大增,业内多家企业日前公布2021年一季报,其中不乏业绩亮眼者。
  日前,卓胜微 (300782)披露了2021年一季报。公司2021年度一季度实现营收11.83亿元,同比增长162.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2亿元,同比增长224.34%。
  卓胜微称,报告期内,公司整体业务较上年同期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原因系5G通信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射频前端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作为国产射频开关龙头,卓胜微成立于2012年,于2019年6月登录创业板,主营产品为射频开关、低噪声放大器 (LNA)和射频模组,其在射频开关领域已经占据全球10%的市场份额。
  新时代证券研究近日研报认为,在当前全行业产能紧缺情况下,卓胜微是为数不多具备大规模SOI供货能力的厂商之一,公司已与全球多家知名的晶圆制造商、芯片封装测试厂商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保障了成本优势和产能供给,有望充分受益于行业高景气。
  截至5月10日,卓胜微收盘价为362.61元,总市值为1208亿元。
  素有 “芯茅”之称的韦尔股份 (603501)日前也披露了2021年一季报。公司2021年度一季度实现营收62.12亿元,同比增长62.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1亿元,同比增长133.84%。
  韦尔股份主营业务为半导体产品设计业务和半导体产品分销业务,2020年度公司半导体设计业务收入实现172.67亿元,占比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提升至87.42%。
  产销量方面,2020年公司半导体设计产品的生产量为133.87亿颗,同比增长20.85%;销售量为135.34亿颗,同比增长34.09%;库存量36.6亿颗,同比下滑3.88%。报告期内公司不存在产品滞销等对持续生产经营不利的情况。报告期末公司存货净额为52.74亿元,占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为37.90%,较上年同期增长20.78%。
  截至5月10日,韦尔股份收盘价为266.72元,总市值为2315亿元。
  受5G和航空航天利好的影响,全品类电源供应商新雷能 (300593)一季度业绩爆发式增长。新雷能披露的2021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83亿元,同比增长181.87%;归母净利润5118万元,同比增长1187.23%;扣非净利润5056万元,同比增长1482.16%。基本每股收益0.31元。
  据公司日前公布的2020年年报显示,公司模块电源 (含芯片型电源)收入4.6亿元,同比下降0.27%。在芯片型电源规划方面,公司董秘王华燕表示,在今年会进入批量交付阶段。芯片型电源具有体积小、可靠性高、安装使用方便等特点。公司芯片型电源采用自有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的自研集成电路。芯片电源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铁路、电力等对电源可靠性求高的领域。公司依托现有市场销售平台,积极开展芯片型电源在高端高可靠电源行业的推广和国产化替代工作。
  截至5月10日,新雷能收盘价为42.86元,总市值为70.96亿元。
  
高等学科教育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但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核心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总体仍处于中低端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今年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设置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以需求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 “卡脖子”问题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为进一步加强相关学科教育,清华大学在11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宣布成立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据了解,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将瞄准集成电路 “卡脖子”难题,聚焦集成电路学科前沿,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实现集成电路学科国际领跑,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而在半导体行业的国产替代进程中,清华系芯片公司似乎是其中的 “领头羊”。众多国产芯片公司由清华大学电子系、物理系等院系毕业生创办或掌舵,据不完全统计,仅清华大学电子系85级,就涌现了紫光股份 (000938)董事长赵伟国、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兆易创新 (603986)创始人朱一明、卓胜微 (300782)联合创始人冯晨晖等十余位半导体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或高管。除此之外,武平、陈大同、邓峰等国内第一代半导体创业者,也曾求学于清华大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清华大学俨然成为中国的 “造芯孵化器”,清华系芯片公司的发展与实力,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一个缩影。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