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寻“新古田会议”担当密码 牢牢把握“有本事”人才关键

发表时间:2021-08-03 11:22
分享到:
马文海

  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古田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并指出有本事是革命军人履职尽责的核心要求,是担当强军使命的基本支撑,只有紧贴使命任务和时代要求,不断磨砺打赢本领,才能在强军实践中肩负重任、建功立业。并强调当代革命军人,必须按照能打胜仗要求锤炼能力素质,增长本事。

  “有本事”是习主席对当代我军人才观担当理念的重要拓展与务实推进,它把我党“以用为本”人才观理念推进到具体针对性和实践落实性的根本,赋予新军事人才明确的能力指向尺度和事业发展标准,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时代军事领域的具体贯彻落实开辟了境界,明确了落实抓手。 


一、“有本事”——把实现强军目标作为根本追求,紧扣“强国”时代课题和“强军”支撑技能的解决

  习主席提出的“四有”要求,言简意亥,简约凝炼,仅用12个字就勾勒出新一代革命军人应有的样子和能力素质标准。“四有”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结构和能力体系,是对新形势下我军铸魂育人目标的新概括、新定位、新阐释,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强大指引,是落实能打仗、打胜仗要求的坚实支撑,也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最根本保证。

  军人的有本事,不仅指个人有本领、技能高,更要上升到有效履行军队使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落实“中国梦”“强国梦”、推进强军目标实现的“大事”“要事”“难事”的“事情办成为本”。因此,习主席提出和强调的“有本事”是一个扎实大格局、大思路、大规划和大举措,他所说的“本事”既继承了历史上“有本事”的传统意义,更赋予“有本事”强烈的时代内涵和使命内涵,我认为习主席所强调的“有本事”,事关强军目标能否实现、强军之要能否落实、我们的责任使命能否落地的关键基石。当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思想,迫切需要紧紧抓住“四有”标准,牢牢把握“有本事”这个能打胜仗的关键环节,积极投身军队调整改革重大实践,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的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历史起点和实践高度。

  习主席对军人提出的“有本事”,核心要义是“素质过硬、能打胜仗”,是能有效推进强军目标实现的实际本领。素质过硬是能打胜仗的基础和路径,胸怀全局是指站在整体和大局立场,把过硬素质推进到打胜仗深处的动力源泉。正像素质过硬并不表示必然能打胜仗和装备优良也未必就一定会胜利一样,只有真正深入实现强军目标大局和融入“能打胜仗”使命需要的有本事,才是习主席所反复强调和要求的真正本事内涵。有本事不是孤立和静止的,必须把其放在“四有”的目标体系中全面准确把握,放到落实习主席军事战略思想和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的具体推进中去发展和检验。这里有几个关节点需要把握:一是需要有灵魂支撑的“本事”。有灵魂就是信念坚定、听党指挥。回顾我军历史,正是靠着“革命理想高于天”、“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坚定信仰,凝聚了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造就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奇迹;二是需要有血性驱动的“本事”。其血性就是英勇顽强、敢于亮剑、不服软、不服输,不怕牺牲,血性与本事是克敌制胜利剑之双刃;三是需要有品德滋养的“本事”。有品德就是情趣高尚,作为军官要以上率下与以德服众,作为士兵要品行端正和以德服民,这也是我党历来强调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的用人法宝。


二、“有本事”——直指“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把教育训练聚焦到军事斗争的实战刀刃上

  “有本事”是强军兴军能打胜仗的关键支撑素质基石,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保证。也是我们干成任何事情和克服任何困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习主席“有本事”重大战略思想,对实现“中国梦”“强国梦”、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对于搞好当前的调整改革,对于担负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使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

  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衡量能不能建成一流军队,能不能打赢信息化战争,最终要看“能打仗、打胜仗“的实战结果一一即本事的结果。因此,虽然我们可以从政治制度、人员规模、体制编制、战略战术等方面进行战争研究、训练准备,但归根结底是要看单位和个人挑战难题、突破困境的“本事”一一即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的扎实达成。习近平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说的也是硬在“有本事”上,硬在能胜任本职工作中,硬在能担当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神圣使命上。

  习主席“有本事”人才关键核心思想,“本事”集中体现在目标层面是要明确“以什么事情”为根本面对;体现在实践层面是要明确“以什么样的人才和能力结构”为根本支撑;体现在结果层面是要明确“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为根本检验。有本事的人才核心和关键是要把最终干成所确立的“事”所需要的技能、本领及其精神准备与环境条件等等的动机初心与实战结果的主客观结晶。“有本事”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干部和领导的本事就是要解决诸如“以什么标准用人”、“用哪些人”,“怎么使用人”,如何调动和发挥人各自擅长的技能和本领,聚集这些人哪些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如何聚能合力、全力以赴,努力调动所能调动的一切积极因素,最终把事情办好干精。

  从坚战无不胜的导向来说,有本事反映和体现的是,能打胜仗对我军建设发展动力结构、体系内涵和战略推进等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和认知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特别是战斗力发展理论在新形势下的概括与发展的深入思想与阐释。 

  习主席提出的“有本事”是站在时代与历史高度,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和毛泽东人才思想,以及我们现行的人才标准都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继承与实践发展。习主席的这一观点,已经把我党我军“德才兼备”“以用为本”人才理念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新起点上,特别是把毛泽东关于培养“又红又专”革命接班人,和邓小平关于“专不一定红,但红必须要专”的重大思想等,推进到了“以用为本”具体落实与成果检验阶段。在今天看来,这就需要对什么样的本事以及怎样培养拓展本事的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与新探索。


三、“有本事”——突出问题难题导向,把重大问题发现与突出矛盾解决作为人才培养筛选机理

  当前制约和阻碍军队履职尽责的因素和原因很多,但在这些制约条件和因素中,具体针对性的突破和战胜矛盾与问题的本事不落实和不到位往往决定生死成败,因此说,“有本事"是决定和引导矛盾突破和难题的解决的决定性环节。任何其他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有本事”这个人才素质中的核心与关键保障,它是提高“能打仗、打胜仗”的战斗能力和制胜本领的关键和制约开关。 

  强调培养能打胜仗的人才方阵,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就必须培育要“有本事"一一敢于并善于挑战和战胜一切看似“不可能”的危机和困难,就要坚持以问题牵引、向问题开刀、把问题解决作为最重要、最关键的实际检验指标。无论是解决思想问题、作风问题、还是组织问题、技术问题,说到底都是对“有本事”的机遇与挑战,衡量和检验。本事从哪里来,就从具体的矛盾和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中来。这是学本事、长本事、练本事、成本事的不二法门。

  当前,随着实战化军事斗争准备的扎实推进,站在强军精武、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不辱使命的时代要求和使命担当岀发与落脚点,我们迫切需要的是能履职尽责、胜任岗位的有本事。能打胜仗的“本事”(即技能、本领)标准是随着战争实践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过去能打仗不等于现在能打仗,现在能打仗不等于永远能打仗。当前,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加速演变,军队转型持续推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如果官兵本领不及时“升级换代”“扩容改造”,就不能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和战场的新变化。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每个战位、每名官兵都是制胜的关键节点。任何一名官兵素质上的短板,都可能导致体系作战能力的下降,甚至导致未来战场的失败。

  “有本事”核心是聚焦能打胜仗要求,做到杀敌本领过硬,忠实履行使命,胜任岗位要求,出色完成任务。具体说,作为教员就要有能讲好课的本事,作为研究员就要有出色的科研成果的本事,作为学员就要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用之能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本事。作为领导干部就要有出色的组织领导和组织指挥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素质,特别是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本领。总而言之,每一级领导、每一个行业、每一名军人,都除了需要具备有共性本事外,更需要有胜任具体任务责任要求的针对性本事,这是更为具体和针对性的本事,是实现强军目标和落实能打胜仗要求的本事基础。

  习主席“有本事”的重要思想,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战斗力理论的精髓与核心,它是把毛泽东主席关于培养又红又专革命接班人理论,以及邓小平同志专未必红、但红必须要专的重要思想,推进到一个新时代新阶段。“有本事”既是对事情(事业)的聚焦,也是对技能和本领的整合,更是对目标和结果的检验。如果说实事求解决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那么,有本事将党的实践品格提出了明确标准。有本事是实现强国强军战略的落实要求和落实标准。“有本事”不仅一个抽象概念,又是一个人具体的能力素质体现,尤其在实际检验和实战考核面前,军人的本事是脱离不开实际、脱离不了战场的。对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话就说得非常透彻了,军人的本事就是针对“能打胜仗”提供能量与保障来的,无数战例和经验都说明了一支军队、一个将领所需要的本事集中体现在能打胜仗、能战胜敌人上,是夺取和保卫政权的特殊本领素质,也是军人的荣誉和地位所在。

  作为现代军人来讲,提升其“本事”的办法和途径只能是“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这里既有从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使命担当的需求中来,也有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摔打磨砺中来,还有从学习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和具体战例的经验教训中总结思考得来。本事从哪里来,毛主席的那句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战争年代,那么今天和平时期我们怎么办?

  比如,大家都在说要立足本职岗位精武强能。因为本职岗位是多种多样的,“精武”到什么程度?“强能”到什么水平?都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不是抽象的形容。特别是空军部队由航空、导弹、空降、通信、雷达、电子对抗、技术侦查、防化等多兵种组成,更不要说部队类型多样、专业岗位繁杂的具体需求,因此,有本事就既包含军种兵种共性本事要求,而且更有别人不可替代的具体分工岗位、专业、时段的有本事要求。本事是从解决问题、破除难题、战胜困境,总结经验教训,经历失败与坎坷中不断摸索和体悟出来的。这话对不对,肯定是非常对的,但如果离开具体的有针对性分析和探索,从解决什么具体问题、破解什么具体难题、战胜什么样的困境,以及怎样战胜等等环环紧逼的层层推进,就不能冲破“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困扰,一步一步把“立足本职岗位精武强能”的要求推进和落实到“能打仗、打胜仗”的客观标准上。同样,对于贯彻落实其它诸如“真打真准备”、“打铁还需自身硬”“把好钢用到刀刃上”等等的明确要求,都需要具体深入针对性连环追问。否则,就会出现“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贯彻文件”的形式主义。要知道,本事的获得与发展,是和事业紧密联系的,是同解决问题和实现发展一同成长的。离开具体任务目标和问题导向,离开难题解决和困境突破,特别是离开“能打仗、打胜仗”的具体使命完成,一切所谓抽象的本事和水平,都是无用的,甚至有害的。不干正事,不解决问题,不实践和推进强军目标,本事就无所附着,也不可能有什么发展,更不会有什么意义。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