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早上6时,江苏省扬中市兴城村“护渔员”徐子文戴上红袖章,和往常一样来到该村补一圩江堤段,例行每日的禁捕巡查。3公里的江堤段上,没有看到有非法捕鱼或者违规垂钓者,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今年3月初,扬中启动为期一个月的长江禁捕执法整治攻坚,全市186名镇村“护渔员”上岗,负责对长江扬中段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长江十年“禁渔令”有效执行。
地处扬子江中,扬中渔业资源丰富,历来是河豚、刀鱼、鲥鱼的最佳产地。近年来,压实长江大保护之锤,彰显扬中担当作为,该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带来的变化翻天覆地。
“生态+”打造城市“新绿核”
走在扬中滨江公园的步道上,鸟语花香,绿草茵茵。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散乱污”集聚的砂石码头。“以前,整个码头脏乱差、破旧散,江堤压得一塌糊涂,小车是没法走的;现在,小码头全都拆了,滨江的环境焕然一新,来玩的市民越来越多。”从“散乱污”到生态公园,原扬中市交通局副局长祝明伦见证了砂石码头的华丽蜕变。
聚焦生态优先,推进环境保护不懈怠,扬中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岸线资源保护、长江禁渔禁捕和生态资源修复工作,滨江公园就是该市打造的城市“新绿核”之一。
强化生态环境整治,扬中压实“河长制”,加大河道清淤、“三乱”整治力度,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站网”一体化运维管理,严厉打击各类私拉乱接、乱排污水行为,全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岸线资源保护,扬中分阶段、分步骤推动沿江1公里范围内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退出,深化与省港口集团、镇江市港发集团的交流合作,规范有序开发利用江滩、码头资源;强化禁渔禁捕工作,扬中落细落实长江扬中段全面禁捕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清江清网、督查暗访、禁渔宣传等工作力度,全力恢复长江生态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资源修复,扬中通过开展受污染地块土壤修复试点,全面推进沿江湿地保护、绿化造林等生态修复补偿项目,全年修复湿地面积400亩,森林质量提升面积达1000亩。
“绿色+”助力产业走高端
日前,在环太集团旺捷大数据中心项目现场,一片大干快干的繁忙景象。作为扬中2021年首个新签约项目,旺捷大数据项目设计规模10000台机柜,共分三期建设,通过整合利用各地IDC运维资源,可打造成为长三角有特色的绿色数据中心和产业互联网基地,为产业经济赋能。
聚焦产业强市,推动绿色发展不松劲,旺捷大数据中心项目的全速推进只是扬中推进产业高端发展的一个缩影,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业强市始终,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扬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充分挖掘地理区位、深水岸线、交通物流等方面的禀赋优势,将奋力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基地和港口物流产业综合开发基地。
加速绿色转型,扬中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完善企业绿色发展正面激励、反向倒逼机制,加快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和“散乱污”企业,以坚决的“压”和“减”,腾出高端产业的发展空间,加速产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步伐。壮大新兴产业,扬中还聚焦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深化招商体制改革,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岸线招商、以商引商等多元化手段,将确保全年新建、续建重点产业项目70个以上,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以上。
“文化+”构筑城市强磁场
新增“直播推介会”环节,在河豚文化节开幕式设立分会场,现场直播推介扬中特色优质水农产品和河豚文创产品,这是扬中市第十八届河豚文化节开幕式上的首次试水,目的就是要通过“线上+线”同推广、共宣传,进一步打响扬中的河豚品牌和地方特色文化。
聚焦文化引领,通过节庆平台,让江岛文化活起来,早在2015年,扬中就开启了河豚节庆的文化转型之路。发挥扬中河豚文化节的品牌效应,该市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借力“河豚”谈“合作”,做特“美食”搭“媒介”,跳出“文化”引“项目”,采用更多“绣花”功夫,不断扩大了扬中“河豚品牌”的区域影响力。
弘扬城市精神,扬中坚持与时俱进,当好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弘扬者,将“四千四万”精神融入了生态环境治理、长江岸线保护、项目招引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全过程;浓厚发展氛围,扬中强化“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各层各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凝聚起全市上下弘扬江岛文化、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合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