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展骨干产业是紫阳稳就业保民生的长久之计——陕西紫阳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2-01-11 12:14
分享到:

李录志

  据统计资料,紫阳县约有28·5万农村人口,其中有劳动能力的约16·5万人,统称为劳力,这是支撑紫阳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农村劳动力结构中,有精壮劳力和附带劳力两种:可以集中精力从事某种专业工作的一般是精壮劳力;既要应付家务又要抽空从事生产活动、以及年老或弱智但尚可从事体力劳动的称为附带劳力。紫阳的附表劳力人数略多于精壮劳力。在几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紫阳农村劳动力经过类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劳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显露出了强劲的实力。


  就业脱贫,劳力资源利用的“紫阳模式”

  “十三五”以来,紫阳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核心区,紫阳县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就业扶贫为宗旨组织指导劳务输出,“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拓宽就业渠道。构建县、乡、村三级贯通的劳动用工信息网络以及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多渠道、多层次促进转移就业。每年利用“东西部劳务输出协作、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活动、百企帮扶招聘服务等集中活动方式,为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稳定打工收入。同时抓住苏陕合作协作机遇,开展苏陕城市对接、企业用工对接、培训需求对接,使一大批贫困劳动力打工有去处、劳动有保障、收入能稳定。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至2019年,全县累计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60余万人次,其中:县以外劳务输出达42万人次,本县内转移就业达18万人次;6年间创劳务经济总收入共计达228亿元,其中:劳务输出累计创收160亿元,县内就业累计创收68亿元;通过企业用工订单、苏陕劳务输出协作等形式,6年间共组织建挡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累计达13.8万人次,创劳务总收入52.4亿元,平均每个劳动力为家庭累计创收22.8万元。国家统计局紫阳调查队2019年贫困监测调查显示,紫阳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数为10076元,其中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工资性收入人均为5643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的56%。

  紫阳采取产业引领、党政主导、政企合作、免费培训等综合措施,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推动骨干产业发展,从内外两个方面给农民工创造了就业条件,加强了农民工就业工作。

  技能培训主要是解决外出务工劳力的就业问题。针对近30年来,紫阳每年有8万多人外出务工劳力,都未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只是盲目出门寻找就业岗位的状况。从2015年开始,紫阳就把农民工就业培训作为县、镇两级政府常态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坚持长年不断,一抓到底。到2019年底,全县共开展修脚足疗培训405期28128人,进入远元集团就业13666人,到其他修脚企业就业5168人,自主创业939人;家政月嫂培训35期1358人,实现就业676人;电子商务培训24期862人,进入电商企业就业185人,开办网店、微店创业284人;特色烹饪培训52期2608人,到餐饮企业就业665人,自主创业663人;职业茶农培训25期1041人,其他茶叶专业培训7期207人,自主创业706人。还培训了建筑劳务培训6期283人,苏陕合作焊工3期118人,社区工厂毛绒玩具缝纫工14期239人。经过培训的劳动者,提高了劳动技能,其就业岗位和劳务收入都相对稳定。目前紫阳修脚行业在全国29个省、市分布修脚企业130多家,开办修脚店8000多家,一般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在5200元以上,年薪50万至100万元的千余人,电子商务自主创业人员月收入达到3200元以上;餐饮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人员,月收入也达到3700元以上;家政月嫂人员就业后月保底工资达到3500元以上;建筑企业务工月收入达到3900元以上。这些就业人员的工作环境相对安全,解决了外出劳力大多从事采矿、建筑等苦累危重工作,权益无保障、收入不稳定、安全事故多、一些青壮劳力因工致亡致残,拖累家庭致贫的社会问题。

  稳定的就业岗位又推动了骨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2019年全县修脚行业经营收入达到90亿元,“紫阳修脚师”成为全国知名劳务品牌和行业领军品牌:紫阳富硒茶产业日益壮大,全县茶园达21万亩,茶叶企业达到303家,近12万人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年产茶叶7318吨,综合收入38.56亿元,农民年人均茶叶收入2700元:生态文化旅游加快发展,2018年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达到17.14亿元:县域电商蓬勃发展,全县发展电商企业26家,建立71个电商服务站点,培育网店325家、微商1336个,2017年实现线上交易额3.2亿元。

  紫阳的做法被全省技能扶贫研讨现场会确定为“紫阳模式”,在全省推广。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肯定和新闻媒体的关注。省委书记胡和平、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陈志刚、人社部副部长杨涛、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等领导先后到紫阳实地调研。

  稳定就业,紫阳要适应新形势的挑战

  2020年,紫阳整体脱贫摘帽,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这是扶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果。但巩固成果任务的艰巨程度仍不亚于脱贫攻坚。其原因是农民工在县内外的就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就业态势上,要面对新形势,开启新思维 ,适应新业态。  

  据央视2020年9月25日早间综合新闻报道,国家农业农村部通报:今年全国有三千多万外出农民工返乡,其中1700多万人二次返乡。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要广开就业门路,让农民工少跑路、多干事。这则消息传递出农民外出务工存在市场风险这样一个重要信息。紫阳是劳务输出大县,今年也有不少外出打工人员因没找到适合工作而返乡。应当看到,今年的情况虽属特例,但却是必然中的偶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结构性变化,市场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导致大量农民工“回流”。今后,对从事体力或简单劳动的农民工来说,就业岗位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紫阳农民的收入构成中,外出务工收入占的比重过大,一旦劳务市场发生用工减少的变化,就会对农民收入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

  农民居住情况的变化,使紫阳县内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出现了深刻的变化。经过避灾安置、陕南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截止2019年,紫阳累计搬迁38485户、134690人,紫阳易地搬迁人口约占农民总数的47%,差不多一半。这些农户和农民没有离开家乡却离开了土地。搬迁户的承包地已不便耕种,造成土地弃耕荒芜。土地可以为农民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离开了土地,搬迁户中的很多人就无事可做。搬迁农民对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远距离分散经营已失去了兴趣。这些人的承包地基本随之抛荒,中半山以上的土地弃耕甚至超过一半。原先居住在自家的责任地附近的农民,青壮劳力在农忙之余外出打工挣钱,老弱劳力在家经营田间管理,生活资料自给程度较高,蔬菜和肉蛋禽基本自给。搬迁后,所有的生活资料都要要购买,增加了生活成本,但收入却相对减少。在扶贫攻坚期间,国家对贫困人员的生产生活都都给予了大力扶持,时间长了,就可能诱发依靠国家长期兜底扶贫的思想。大家都不劳动,指望国家来供养,这是很可怕的。

  面对这种情况,要坚持运用成功经验,不断开拓创新,采用劳务输出和本地就业两种途径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继续开展有目的、有组织的外出打工,巩固和扩大劳务输出阵地。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剩余劳力和附带劳力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要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紫阳区位功能的前提下,利用紫阳的优势资源,发展骨干产业,把农村劳动力全部组织起来,让大家有事做,能就地上岗增钱,同时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地制宜,找准稳就业保民生的有效对策

  紫阳的生物资源丰富,富硒是紫阳的特色资源,富硒产品是紫阳叫得响的名片,茶叶、柑桔等富硒产品已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但紫阳的骨干产业还相对单一,已成气候的茶叶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他骨干产业相对弱小。急须开发市场前景好、进入门坎低、技术容易学,适合县域劳动力结构特点的劳动密集型大型产业,作为紫阳的主导产业之一。在这方面,紫阳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供利用,特别是种养业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例如,可以通过发展以养牛和养羊为主的养殖业,带动饲草种植、收蓄、加工业的跟进发展,牲畜粪便可以作为种植粮食、蔬菜、茶叶、果树、饲草的基肥,还可以加工成商品花肥,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上的工种都是轻体力活,没有危险,对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要求不高,适合家庭或个人承包,工作时限也很宽松,有利于临时就业,那些走不出门的妇女和老年劳动者在带娃和养老的同时,能够见缝插针、各尽所能就地就业。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安排农村劳力,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发展骨干产业绝非易事,一定要有正确的安排部署和实施方法。近几年,紫阳有些成功的先例大可借鉴。

  第一,实行能人牵头。紫阳大多数农民因受自身条件的限制,长期从事传统小规模种养业,自我谋发展、思发展、抓发展的视野不宽、路径不多,必须要有人引导,才能发展有较大规模的骨干项目。因此,要充分发挥创业能人的带动作用。鼓励有市场经济头脑、有一定资本积累、有自主创业能力的成功创业人士带头创业,带动产业发展。近年来,紫阳涌现出了一批自主创业的领军人物,发挥了较大的带动效应。例如:王思兰创办的《思兰贸易商行》批发零售公司,在国家实施的"万村千乡"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中,形成了以“思兰贸易商行”城区商贸为龙头,引领乡镇、农村连锁营销"农家店”,“思兰贸易”加盟店等,总计达到2500个点,安排就业人员3000人以上。 何骏锋创办《焕古骏锋养羊专业合作社》,与本村农户签订了山地草场流转、养殖用工等合作协议,至2019年,该养殖合作社已扩大草场1000余亩,养羊规模已达1500只,吸纳27户贫困户参加到养羊合作社,参加到养羊合作社的贫困户年增加收入15000元。郑远元从一名普通的修脚工成为带动万人就业的品牌集团公司领头人,成立了《专业修脚保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每年输送1万余劳动力在全国各地从事修脚服务行业,实现了稳定就业,年创劳务收入高达6亿多元。

  第二,实行企业经营。紫阳已成功的骨干产业,都是实行的企业化经营。刘理科的《科宏茶叶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经营模式。公司对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人进行重点培训,形成茶叶生产经营的骨干技术力量,对那些智低体弱的劳动力,由公司安排人带领,从事茶园锄草、施肥等简单劳动,每天工作8小时左右。近三年,每年有超过5000人次在企业基地务工,还有14000余人次投入采茶。农民在流转土地中得到一笔财产性收入、在企业务工中得到一笔工资性收入、在公司入股中得到一笔分红收入,这三笔加起来,户均年纯收入0.8万元。洄水镇茶稻村六组的贫困劳力张英兰说,刘理科就像一位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员,对当地贫困户和缺智力的人有很大帮助。她说她以前长期在外打工,2012年流转4亩水田到科宏公司,之后一直在科宏公司务工,工资从起初的50元一天涨到现在的70元一天,每年在茶场挣7000多元,自家还有5亩茶园,每年茶叶收入3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收入,每年稳稳当当12000元,都是现钱。在茶场工作比较灵活,茶场没有工作的时候,还能搞些其他劳作挣钱。2019年她利用茶场工作之余养了两头猪,价值1万多元。张英兰说,科宏公司开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打工有稳定的去处,像她这样年近花甲的妇女,出门打工是会被拒绝接收的。如果没有科宏公司及其提供的劳动场所,那些老弱留守人员就有脚无路,好多农户的土地都荒了,只能坐等国家救济。张英兰说,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公司打工,帮助人们克服了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起勤劳致富的观念,这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另一个叫程维萍的老人说,她家中只有两个老人,老汉82岁,她77岁,老俩口已种不了地了,流转了4亩水田到茶场,现在每年土地流转费收入2000元,茶叶收入也有两千来元,虽然不多,但是自己挣点总比光靠国家救济强。科宏茶叶有限公司只是紫阳众多茶叶企业中的一户,紫阳的茶叶生产正是因为普遍实行了公司+农户的企业经营方式,才形成紫阳的主导产业。正如张英兰和程维萍所说,这种方式很好地解决了附带劳力就业、土地荒芜、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中的一系列问题。

  第三,实行政府推动。发展骨干产业需要多方面联动,必须由政府统筹推进,解决产业论证、环境评估、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企业经营+政府推动+农户参与”的经营模式。政府要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把发展骨干产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复制扶贫攻坚的得力措施,落实责任,列入年度考核。帮助企业做好环境保护、土地使用等涉及国家严管事项的申报及管理工作。

  第四,实行政策支持。要把政策性投入向发展骨干产业倾斜,灵活运用信贷政策扶持骨干产业发展。简化发展骨干产业的审批事项。按照骨干产业的人才需求,继续实行免费培训,定点输送。

  总之,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发展一批覆盖率高、见效快的骨干产业,带动农民工上岗就业,让农村劳动力持续端稳就业的“饭碗”,实现收有保障,既是紫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当务之急,又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长久之计。

  作者单位:紫阳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注:文中引用数字分别来源于县调查队、易地搬迁办公室和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