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世界经济贸易以及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我国依靠数字经济产业基础,通过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统筹、远程医疗、线上办公、网络教育、智慧物流、数字消费券发放、线上平台交易、移动支付等手段在防控疫情和复工复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率先复苏。”赛迪智库科技与标准研究所研究员刘婧表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在疫情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下一阶段需要在数字治理、产业数字化、数字生态、数字人才建设等多方面持续推进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待提升,部门间数字协同水平不高,各部门、企业信息壁垒问题突显,例如‘数字孤岛’导致疫情期间各地区健康码互不相认、个别区域物资配给不均等问题。同时,网络信息安全存在隐患,诸如数据滥用、信息泄露、数据过度采集等问题十分突出,数字市场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制约。”刘婧表示。
刘婧表示,传统产业数字化程度较低。疫情期间,电子商务等数字化程度高的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小,甚至出现业绩逆势上涨的情况。而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其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程度不高,正是这些数字转化程度低的传统产业在此次疫情中遭遇寒冬,不同程度的出现供应链受阻、员工短缺、销售停滞等问题。
“我国数字经济还存在各地数字化建设程度不均衡问题。”赛迪智库科技与标准研究所研究员石敏杰表示,城市数字化发展进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数字化水平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好的地区,依靠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等助力防疫、精准复工,实现“数字治疫”。石敏杰举例说,如杭州的城市数据大脑企业复工复产数字平台、上海的“一网通办”用户画像大数据精准防控服务等。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防疫工作还在依靠传统人工盯防、手动登记、广播宣传等手段,降低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执行效率。
除此之外,石敏杰表示,我国数字技术领域高端人才缺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先进数字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数字产业对专业性、综合性人才需求门槛不断提高,导致数字人才供给存在巨大缺口,使人才供给短缺成为制约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赛迪智库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数字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我国数据资源开发以部门为中心展开,形成了垂直的信息化体系,加大了在同一平台共享信息的难度,因此推进数据资源共享需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同时,在推进数字开放过程中,需谨慎识别和防范数字技术的各类潜在风险,建立、健全数据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保护公民隐私。
二是提升工业互联网赋能水平,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疫情的到来加速了传统行业拥抱数字化的进程,工业互联网是新时期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后疫情时代,应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创新产业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数字化统筹产业上下游,带动产业资源灵活高效配置。通过智能化改造,打造黑灯工厂、无人工厂,让企业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智慧化发展,重新焕发活力。
三是持续优化数字生态环境,夯实数字发展基础。作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基础,“新基建”在抗击疫情的各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发达地区,大大降低了疫情的负面冲击。后疫情时期,积极推进发展“新基建”对优化我国数字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各地区数字经济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四是推进“引育聚”相结合,破解数字人才支撑瓶颈。围绕数字经济基础研究、研发创新、行业应用等培养方向,加强各地大学、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前沿科学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的培育。探索数字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吸引数字技术人才聚集。同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开展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健全数字人才社会培训体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