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两会工业观察】绝知此事要躬行

发表时间:2021-03-10 13:46
分享到:

  萧惑之

  科技实力增强最重要的是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问鼎世界榜首,国际科技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然而,科技创新成果如何落地,如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成为两会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揆数中国制造的“国之重器”怦然心动。天马行空生概念,脚踏实地出精品。诸如载人航天探月、北斗导航布网、深潜海底探秘、天眼探索宇宙、国产航母成双、高速铁路普及、5G移动通信、特高压输变电、三代核电运行、超级计算问鼎…… “党和国家取得的胜利都是人民的胜利”!联想到60年前,沈鸿团队研制国产首台万吨水压机的情景,那是当时的 “国之重器”。今非昔比,水压机可能成为文物,然而自力更生的精神永葆青春, “理想,勤奋,认真”的金句铭心刻骨。惟有不忘初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梦想成真。

  顶层设计规划问世后执行力决定成败。科学求实的顶层设计形成科技强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指引着科技创新主攻方向。着眼长远系统擘划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布局,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正是为解决事关长远发展的 “心腹之患”问题提供战略技术储备。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是要具备超强的执行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执行力重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发展根基。国家应着力优化学科和研发布局,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等重点基础学科建设,推动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强化不同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积极开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要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在原创发现、原创理论、原创方法上取得突新破。“卡脖子”问题是经济大个头的 “阿喀琉斯之踵”,我们必须有应对的杀手锏。要善于采取 “非对称”赶超战略, “没有核心技术上的优势就没有政治上的强势”。

  中国制造的原始创新需要广耕深掘。习近平总书记用“五六七八九”的数字概括民营经济的特征,其中“七”的含义就是国家 “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技术创新成就”是民营经济实现的。 “国家队”团结联合民营团队共同自主创新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华为创业的成功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格力电器“技术为王”同样值得关注和示范。吉利控股造车成功,也是创业创新的样板。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把创新视为企业之魂,印证了“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规律。

  3月8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今年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表示,预计2020年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投入的比重达6.16%。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争取在“十四五”将这一比重提至8%左右。足见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科技创新竞争归根到底比拼的是人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人才既有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同样包括“大国工匠”和“一招鲜吃遍天”的能工巧匠。抓住科技创新人才的 “牛鼻子”,我们才能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