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纷纷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深海能源开发、新能源开发、新材料高质量发展能重要议题建言献策,提交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永生:
“加快氢能产业发展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中国工业报 杨静
马永生聚焦绿色和创新两类主题,提出两个提案个是《加快氢能产业发展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另一个是《多措并举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大力发展氢能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在氢能相关技术上取得一些重大进展,但氢能产业总体尚处于试点示范、市场推广阶段。针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马永生建议加快氢能产业发展,一是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加强标准体系制定。四是加强产业政策扶持。早日实现氢能商业化和规模化开发利用。
马永生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上,我国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还不够突出。对此,他建议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二是支持企业牵头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三是完善科技人才引进、评价和激励政策。
华能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华能董事长舒印彪:
“应尽快发布深远海开发政策,推进海上风电走向远海”
中国工业报 杨静
舒印彪表示,当前,中国海上风电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仅次于英国,位居世界第二位,新增容量连续两年全球第一。要抓住海上风电发展新的历史机遇,必须破解行业发展面临的整体规划、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问题。
他建议,进一步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开发,加大对海上风电发展的宏观统筹和整体规划,加快形成统一规划、整体化布局、规模化滚动开发态势。
舒印彪强调,深远海是未来海上风电发展的制高点,英国、德国等海上风电大国均积极发展深远海项目。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发布深远海开发政策与管理机制,推进我国海上风电由近海向远海发展。
针对核心技术攻关的问题,舒印彪建议,通过联合攻关提升全产业链整体创新水平。
一是聚焦“卡脖子”问题,鼓励龙头企业以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加快核心技术部件研发,提高装备国产化率,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安全、可控能力。
二是鼓励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大规模集群组网送出等技术;结合海上风电基地打造风能、氢能、海水淡化、储能及海洋牧场等集成的海上“能源岛”重大示范工程。
三是支持建成一批深远海领域的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四是健全海上风电相关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推进中国由海上风电大国向强国迈进。
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
“国家能源局统筹海上风电发展”
中国工业报 由庆祝
斯泽夫提交了“建议国家能源局统筹海上风电发展”的提案。
斯泽夫认为,海上风电对我国能源转型的作用缺乏统一认识。大力发展风电已经是应对碳中和最有力的措施,但是我国东部地区陆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有限,要想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本地化开发和就地消纳,必须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特别是开发资源和储量更好的远海风电。而此前对于海上风电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尚存不同认识。对于海上风电的开发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统筹与整体规划,协调和投资成本无法控制。海上风电接入问题突出,缺乏海上电网顶层设计,未来还可能会导致弃风等现象的出现。目前海上风电的分散式、独立式发展,一直没有统一的规划,对海上风电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斯泽夫建议,一是发展海上风电作为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加快发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开发海洋资源;二是由国家能源局负责海上风电的统一开发规划,协调国土、海洋、军队、地方和电网,制订统一的开发政策,由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
“配置智慧型储能设备改善电力质量”
中国工业报 孟凡君
张天任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降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能源革命有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潜力巨大。与传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电力输出不稳定、不平滑,具有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等特性,这对电网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无论是发电侧还是用电侧,如果配置智慧型储能设备,形成发、储、用一体化的清洁供电系统,不仅可以帮助可再生能源平滑出力,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也能“削峰填谷”,补充用电缺口,改善电力质量。
张天任指出,大力发展智慧型储能电站的重要意义。一是在大规模新能源发电环节,储能系统有利于削峰填谷,使不稳定电力平滑输出。二是在常规能源发电环节,储能系统可替代部分昂贵的调峰机组,在实现调峰的同时,还能解脱被迫参与调峰的基荷机组,提高系统效率。三是在输配电环节,储能系统能起到调峰和提高电网性能的作用。四是设置于用户侧的储能系统,通过电力储放可以提高供电安全性和经济性。
碳中和目标为储能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增量和发展机遇,也对储能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新要求。目前,我国储能电站普遍受制于产业政策、市场定位、价格机制、规范标准等因素,具体如下:一是产业政策不够稳定。二是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三是产业定位不够清晰。四是标准规范不够健全。张天任建议:一是将储能产业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二是推动储能应用和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创新发展。三是统筹推进各类电力市场建设,引导开展市场化运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湖南石油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黄河:
“建议加强成品油消费税监管”“完善成品油打私打非综合治理体系”
中国工业报 余娜
黄河提交了两份建议,涉及成品油打私打非综合治理体系、成品油消费税监管等话题。
建议一是加强成品油消费税监管。近年来,国内成品油市场化步伐加速推进,市场活力显著增强。但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的“放”,与市场监管的“管”并没有完全同步。应以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为突破口,建设高标准成品油市场体系。
具体来看,一是强化成品油生产环节税收监管。以原料、装置确定企业应税油品收率,掌握企业合理税负区间;实施缴纳消费税额与进口原油配额联动监管,按照行业平均收率测算并核定下一年度的原油进口和使用配额;定期对地方炼厂进口原油的实物流、资金流、票据流进行监管核查,堵塞偷逃税款行为。
二是强化成品油流通环节税收监管。建立成品油市场监管常态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走私和“自建罐、流动加油车、黑窝点”等非法经营行为,加大对偷逃税企业及个人的司法惩处力度;完善进口产品税收管理相关制度,开展各类变换税则号、品名等逃税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明确对进口稀释沥青、轻循环油和混合芳烃征收消费税;强化社会加油站税收监管,加装加油站智能税控系统,对加油站的进货、销售进行在线实时监测,防止地方炼厂逃税油品通过社会加油站流入成品油市场;研究制定“互联网+税收”征管办法,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数据“三流合一”,并与税务监管部门实时互联互通。
三是推进消费税分配体制改革。将成品油消费税改为中央地方共享税,同时将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由生产环节后移至批发或零售环节,实现税收在地区之间的合理分配,营造公平的成品油市场竞争环境。
建议二是完善成品油打私打非综合治理体系。
一是从实现成品油犯罪的全链条、全覆盖闭环打击考虑,建议两高出台非法经营成品油和销售假冒伪劣成品油犯罪行为相关司法解释,包括对未获得成品油零售经营许可的过驳、运输、储存、销售成品油等行为,严重扰乱成品油市场秩序,达到定罪标准的,按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性。
二是从规范国内成品油市场秩序及立法权限、立法效率等综合考虑,建议国家层面统一制定新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规制和惩处成品油不法经营行为。
三是从打击成品油等大宗商品走私实际需要和各打私部门力量实际情况考虑,建议调整非设关地涉税商品走私刑事案件侦查管辖分工,赋予地方公安机关相应的刑事侦查管辖权,满足打击成品油等大宗商品走私和非法经营的现实力量需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
“合理高效利用我国富油煤资源”
中国工业报 孟凡君
姜耀东认为,合理高效利用我国富油煤资源,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度,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而且也有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富油煤通过中低温热解分质加工利用,现在已具备了技术支撑基础条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每年把数亿吨富油煤作为动力煤直接燃烧,或者作为气化用煤制备合成气,造成了油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姜耀东表示。
我国富油煤资源直接作为燃料非常可惜,有效价值未得到高效利用。高活性无烟清洁半焦,既可以作为清洁燃料使用,促进我国“清洁蓝天行动计划”,又可以作为高活性还原剂和环保材料使用;而且,生产3000亿立方米以上富氢气体制备氢气,可以发展氢能经济。
姜耀东建议:一是国家尽快出台支持鼓励富油煤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禁止焦油产率分级>9%的中油煤、避免焦油产率分级>7%的富油煤直接燃烧,在技术上通过热解出油,富氢气体转化制氢气,然后再进行高活性无烟清洁半焦的燃烧和其它利用。二是国家能源管理部门尽快组织专家编写《我国富油煤高效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同时会同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尽快出台支持富油煤合理开发利用,尤其是热解出油的政策和条例。三是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尽快将富油煤合理开发利用列入国家重点科技专项项目,支持富油煤强化生油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探索、进行富油煤合理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实施富油煤合理开发利用重点技术集成示范与应用。四是陕西和新疆富油煤重点聚集区尽快出台支持企业开展富油煤高效热解产油新技术应用政策,鼓励富油煤优先热解产油,避免直接燃烧,造成宝贵富油煤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
“我国应加强新能源材料产业整体规划”
中国工业报 吴金慧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关键材料国产化能力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
因此,郑月明提出建议,从国家层面完善新能源材料产业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加强相关体系、行业标准建设,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
新能源领域涉及的材料种类众多,特别是一些“卡脖子”材料技术门槛高、投入大,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完善新能源材料产业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加强相关体系、行业标准建设,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
——加强新能源材料产业整体规划和行业引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协调“政产学研金服用”,建立良性的协作模式,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打破新能源材料性能评价的行业壁垒,搭建标准化、国际化的第三方检测平台,提升性能评价的效率与可靠性。
——加强新能源领域关键材料的基础研究。支持设立国家级新能源材料创新平台,重点关注关键材料技术研发,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科研院所、高校等在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投入,加强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加强专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
——大力培育新能源材料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应用为牵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设立国家专项天使投资基金,持续加大对关键材料技术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新能源关键材料企业在金融、税收方面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围绕龙头企业打造新能源材料产业链和生态圈,增强集群综合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朱建民
“加强我国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发展”
“加强我国十四五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我国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发展方面,建议国家发改委将二氧化碳化学转化资源化利用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与措施,加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与政策的引领。国家工信部组织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专项行动,制定出台二氧化碳化学资源化行动计划,选择50家企业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试点,支持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制定规范、提供咨询、推动行业自律等。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平台和技术应用转化基地,强化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重点支持一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国家财政部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支持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企业的发展。将超标准消耗的二氧化碳指标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为企业营造一个更公平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法制环境。
在加强我国十四五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他建议:
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努力攻克一批补短板技术。结合我国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产业发展瓶颈,集中力量补长“短板”,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高端聚烯烃材料生产技术、通用及特种工程塑料关键中间体和产品;研制纤维用大丝束腈纶长丝等新型(特种)合成纤维等;开发高端电子化学品。
紧跟国际前沿,抢占一批制高点技术。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原创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和高端电子化学品,加强石墨烯材料和3D打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积极培育和组建一批国家级和行业级创新中心。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积极开展同国外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快科研技术产业化速度和成果转化。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出台更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李淑梅)
请输入验证码